沙田其实既不属于虎门也不属于厚街,它是一个独立的镇。


身为东莞人,了解东莞各镇名称由来是必备的常识。经过深入研究和整理,本文为您揭秘包括全部镇街在内的东莞镇名由来的故事。

东莞得名,恐怕大多数人都知晓其源自莞草。但在其背后,还有一段丰富的历史。

东莞:三国时期,这里设有盐场,名为“东官”。因其地处南海郡之东且当地盛产莞草,南北朝梁代时正式改名为“东莞”。南北朝陈代曾短暂改回“东官”,但唐代之后再次确定为“东莞”。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各镇街的名称由来:

莞城:此地在唐代建城,作为东莞的中心,因此得名莞城。

东城:位于莞城的东部,原名为附城,意为莞城的附属城区。

南城:位于莞城南部,原名篁村。宋代时篁村立村,因村内多竹,故名篁溪,后改称篁村。

万江:明朝时期,此地名为蛋家租。清朝时称为万家洲,后简化为家租。因其地处江河交错之地,最终定为万江。

中堂:南宋时期立村,初名“舂堂”,意指舂米的地方。后因地处中心圩市,为书写方便,改为中堂。

麻涌:立村之初,因村民喜爱梅花,故名古梅乡。此地河网密布,且岸边耕地以产麻为主,故后改名为麻涌乡。

望牛墩:古时望牛墩是天然牧牛场,人们在此放牛时习惯站在凸起的土墩上观望牛群,因此得名。

洪梅:1981年建镇时,取镇内最大的两个村庄——洪屋涡村和梅沙村的首字,故名洪梅。

高埗:明末时,此地原为沙滩,渔民在此晒罟(网之意)。后因秀才鲁秀认为罟字不雅,故改名为高埗。

道滘:又被称为济川乡。因潮汐作用,此处多条河道相交形成“倒运流”现象。古时称相交之处为滘,因此得名道滘。

厚街:北宋年间,王氏家族定居于此,因位于军铺之后,故名后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富裕,后改名为厚街。

沙田:此地位于沿海沙田地区,故以此命名。

虎门:珠江出海之处形似花瓶口,有高山突出,江面有“大虎”、“小虎”两山对峙,守护珠江门户,因此得名虎门。

长安:原名为沙浦头,后因李姓人数众多,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更名为长安圩,取长久安宁之意。

石碣:明代时,村民为加固堤围,在缺口处垒石防洪,故名石碣。

石龙:此地原是河滩,有几块石头。乡民依此筑堤防洪,故名石隆(意为大坝),后简化为石龙。

石排:清初形成石排圩,因地表石脉成排排列而得名。

企石:明代建村时,村中池边有巨石突出,故名企石。

桥头:明朝时期,桥头境内李屋乡有一小墟,为四乡村民集散之地。因其位于土桥东头(李屋邓屋合称土桥),故名桥头。

寮步:唐贞观年间,村民在此结茅寮而居,以草织、竹器及打铁为业。明初形成商埠,称为寮步圩,镇名由此而来。

茶山:南朝时期,僧人在此建雁塔寺,后乡人沿山种茶,故名茶山。

大朗:南宋末期形成圩集,因该地生长大片莨草而得名大朗。

大岭山:1985年大沙商户圩迁至此地得名大岭山圩。其他各镇如东坑、横沥、常平、黄江、樟木头等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由来和背景故事。各地网友的爆料、美食地图、街头巷尾的故事都在反映着莞城的生活情报和文化风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