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体字‘角’到底是上头下头?”
最近我沉浸在研习先生的字帖之中,发现郭老的字体独具特色。他的每个字似乎都是由两三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按照一定的角度(大多在60-120度之间)巧妙组合而成。
这一规律是偶然还是独立存在?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重新翻阅了从魏晋至今的书法名家的作品,发现大部分作品都能体现出这一规律。我们称之为“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汉字的“方块字型”为基础,通过上下左右对边或对角相呼应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为基本造型单元。结合传统结体法则中的“重心稳固、平正、对齐、匀空、避让、”原则,把一个汉字分解为两三个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平行四边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偏正交插型:主要由两个主副平行四边形交插而成,多见于上下结构的字体。横向主笔作为副体与主体交插,同时保持整个字形的重心中正。如(此处可附相关字体图片)。
半包围结构和独体字字例也有独特之处(可附相关图片)。由于行书相对于楷书有较大的字体变形和笔画连带,有些上下、上中下结构在行书处理中也被视为独体字结构。
2. 左右结构则强调左右与呼应。字体左右各取一部分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此沟通左右的联系,使字形浑然一体。例如……(此处可附相关字体图片)。
3. 左右复合支撑型:整个字体由两个左右相对支撑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形成如“八”字、“人”字或“乂”字的交插支撑,使字体既灵动又稳健。这类字体以左右结构为主,但也有少量非左右结构的字通过强化(如延长或加粗)主笔等手段进行这种处理。例如……(此处可附相关图片)
4. 主体内含型:将字的整体外形处理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而字的内部部分笔画形成一个(最多两个)行四边形。例如……(此处可附相关字体图片)
至于游离“点”及主笔外溢型,指的是在有些字中,字的主体为平行四边形,而“点”的笔画或者主笔的一部分游离于四边形之外,使字体既工整又有意趣。例如……(此处可附相关图片)
那么,“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于临习和书法创作有什么意义呢?
它能迅速帮助我们把握名家行书字体的特征,便于我们识帖、记帖和默临,也就是说更容易入帖。以前我们练字大多使用九宫格和米字格,近年来又有人发明了回宫格。虽然使用这些方法容易摹仿,但一旦脱离这些习字纸就很难把握。这是因为这些方法只能机械地还原原帖笔画的位置,而不能理解每个字中笔画的内在关系。而“平行四边形法则”则能把一个字分解成几个大块的相互关系,更便于我们理解和记忆。
掌握这个原则也更容易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就是容易出帖。书法的艺术风格是多方面的,从布局谋篇、笔法的方圆藏露到毛笔的软硬、用墨的干湿浓淡等都影响艺术风格的形成。而由字体间架结构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各个名家作品中有的胖有的瘦,有的正有的崎,有的稳有的险。从结构上来说,这些不同的风格不过是平行四边形自身形状、角度和相互交叉角度的变化造成的。如果我们能稍微变化这些元素,就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掌握对于书法创作和风格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