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化完结版全流程攻略
当下,以工厂生活为背景的小说较为冷门。自2010年以来,《文情报告》中提及的数百篇中短篇小说,仅刘建东的《阅读与欣赏》以产业工人的个人生活为描写对象。曾几何时,工人和农民在现实文学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但开放后,这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探究文学远离产业工人的原因,表面上是熟悉流水线生活的人减少,深层次则是社会阶层变化及文化视角的转变所致。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生产与人的关系变得松散,传统也在发生变化,产业工人陷入被文学忽略的境地也似乎成为了常态。在此背景下,刘建东的写作显得尤为特殊。
在有限的阅读视野中,以工厂为背景的小说往往聚焦于生产、恶劣的工作环境、领导腐化、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等题材。刘建东却能跳出这些套路,在平常的生产线上发现小说的魅力。他的长篇小说《一座塔》和小说集《射击》展示了他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力,而《黑眼睛》则凸显了他对经验的处理能力。
与其他离开工人谈论“工厂问题”的小说相比,刘建东的写作极为独特。他不以社会现实问题为立意,也不把企业的兴亡作为叙事目标,而是紧住了“人”这个关键,从一个工人的视角观察工人,写人与现实、人与自我的角力。这些小说大多以师徒关系为切入点,以石油化工厂工人之间的关系为故事框架,探查工业秩序下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工厂里有钢铁制造的装置和制式的工作流程,人在工厂的价值往往只有按照流程保证装置的运行,人被异化为标准化的零件。刘建东深谙工人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中始终有温暖的人心在跳动。
在相同的经验背景和人物关系架构下,四篇小说展现了复杂的精神景观。《阅读与欣赏》中冯茎衣的命运之路仿佛与莫泊桑的《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相似。她的命运转折源于认为丈夫的死与自己有关而产生的负感。《卡斯特罗》展现了师傅陈静的偏执意念及其围绕账本的种种纠葛。《完美的焊缝》与《卡斯特罗》有相似的故事内核,结尾的忏悔和宽恕令人感动。《黑眼睛》中骆北风的命运最具历史感,他因一次对徒弟的成全开始了自己的乖蹇命运。
刘建东善于将人物“逼上绝路”,通过深挖内心获得人物完满的性格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常常是受到伤害的形象,这或许是他对现实的悲悯与某种“偏见”。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着强大的内心能量,在与自我和现实的博弈中得到展示。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关,师徒感情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咏叹。这些小说都有强大的叙述者,他们直接参与故事的建构,成为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叙述者的言说和行动,作者勘破了隐藏在工作服、安全帽之下的人生奥秘,确证了他们的存在。刘建东的先锋意识从未减弱,他的作品试图最大限度地完善世界的结构,呈现世界的繁芜相貌。
总的来说他的小说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对现实的思考和他对人物的塑造都有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