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思维,培养能力,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每当临近假期,微信朋友圈总是充斥着各类教育年会的宣传信息。出版社的学术沙龙、名师的专题论坛、一线教师的经验分享等等,这些宣传中常常伴随着“参会即蜕变”的承诺,甚至会用往届学员的成功案例来证明其真实性。有些人甚至戏言,不参加这些活动,就仿佛错过了一场教育人的精神盛宴。
诚然,有机会亲临现场,与教育领域的名家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前沿理念,的确可以收获颇丰。我也曾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参加过许多活动。但随着经历的增多,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并不在于参加了多少次会议,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不断觉醒的心。
近年来,门大力推动教师培训和研修,形式多种多样,但效果却因人而异。有些人通过参与团队活动实现了自我突破,有些人却只是蜻蜓点水般走过场。以“语文湿地”“正道语文”等教师共同体为例,它们的成功在于构建了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态环境。深入思考那些真正在专业上取得突破的教师,他们往往不是单纯依赖外部环境,而是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教育亦是如此。观摩名师的课堂,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他们的教学设计,最终只会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只有深入理学方法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名师王崧舟在《为什么愈学名师愈迷失》中指出,普通教师往往迷失在对技巧的追逐中,却忽视了名师内核中的阅读积淀与实践哲学。这句话直指痛点——我们过于关注“怎么做”,而忽略了“为何做”,再多的方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周国平先生曾将生命的觉醒分为三重境界。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同样是一场生命觉醒的修行。教育的初心应该是对知识的热忱和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功利性的速成执念。那些令人羡慕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成功往往源于长期的深耕和坚持。例如余映潮老师在古稀之年仍然坚持每年授课和听课的数量,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正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现在的部分教师过于奔波于各类活动,寻求在社群中的认同和安慰,却忽视了真正的阅读和思考。朋友圈的“晒感动”取代了书本中的批注,速成秘籍挤占了系统研读的时间。这种“努力”方式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看似忙碌不息,实则原地踏步。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唤醒的前提是自我觉知。与其纠结于独行或结伴前行,不如回归教育的本源:保持对外界信息的敏锐更注重内在体系的构建;欣赏同行的光芒同时不忘点燃自己的火种。正如沙漠中的胡杨林一样,个体的坚韧和的守望相互成就。
教师的成长之路并无定式。但真正走向成功的人必定能在喧嚣中守住书桌、在碰撞中坚守本心。因为教育的答案永远生长在教师灵魂的土壤之中。
作者孙士辉任职于山东省平阴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报》2025年5月28日第13版刊登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