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没有它我们无法生存,它滋润万物,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泉,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我们尊称黄河为母亲河。在过去,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因此人们大多选择居住在靠近江河的地方,因为江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人们获取生活用水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许多远离江河的土地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栖息地,并汇聚成了村庄、城镇乃至大都市。
负担与希望——水的故事
在陕西关中的渭北旱原上,尽管这里人口密度较大且有多种灌溉方法,但生活用水一直是个难题。这里的居民面临着“咸水”的问题。即使把水烧成开水,也会发现锅里留下了许多白色的沉淀物。饮用这种水后,人们会感到肚子发胀,这种水沉淀后会产生大量的水垢。据说这是因为水中含有过高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再加上县城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来水的供应非常有限,难以满足整个县城的需求。
据老一辈人回忆,当年郑国渠流水时,人们就会挑着水桶把渠水带回家,倒入水缸中让其沉淀,然后用上面较为清澈的水来做饭或饮用。后来县里有了自来水公司,但由于供应能力有限,无法向各家各户铺设供水管道。只能在一些特定地点安装水龙头,每天定时供应自来水。每个水龙头都有专人管理,售卖水票来收取水费。每担水(两桶)需要一分钱。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去抬水,两个小孩一次抬一个水桶,抬两桶水交一张水票。
公共取水点
在七十年代中期,县城边的一家大型企业建设时打了一口深水井,并建起了专用水塔。由于这口水井的水质较好,附近的农民觉得去工地上担水、拉水既方便又经济。当企业建成后用围墙围起来,这使得农民们失去了这个取水途径。尽管生产队与企业多次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无奈之下,社员们甚至将企业的一段围墙。那些年,工矿企业在服务于社会的也需要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的关系。经过再次协商,企业最终同意在围墙外安装水龙头,这暂时解决了附近农民的吃水问题。无论如何,人们都盼望着自来水能够早日进入自己的家中。
自来水的到来
进入2000年后,县城的街巷仍然没有自来水的情况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终于在2002年接通了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这次接通的是街巷的供水主管道,每家门口都留有一个接口,可以直接将管道接入院中。从此,我们再也不用挑水、拉水了,用上了符合饮用标准的真正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