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分别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解读《论语》中的志向与意志

孔子在《论语为证》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从十五岁开始,孔子立志于学习,到了三十岁,他已经能够用礼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这体现了孔子对于立志与行志的重视,也是其实践学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关于立志的学问,涉及到意志力的确立、培养、提高和实践。其中,“立志”与“好学”共同构成了仁学的基础。雄心立志是孔子学的关键,按照礼的规范言行必须从少年开始,长期努力,这种动力源于对人生的感悟和个人意志。孔子强调,如果立定志向实行仁德,那么就没有什么坏处。

坚守意志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面对生死抉择的道德危机时,仁义价值高于生命。这体现了孔子强调的价值,对于仁者而言,仁义的重要性超过生命。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的行为,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孔子这一思想的体现。

困境中行志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论语》中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等观点,旨在强调精神行为的重要性,揭示人生志向选择的重要性。这里道与食的对比,可以引申为真理和生存的对比关系。虽然人是离不开物质生活的,但精神行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孔子赞扬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自己也表示乐在其中。

矢志不渝是孔子的又一重要观点。《论语里仁》中提到,人人都盼望富贵,但君子要用正当手段脱贫致富,追求仁德的立场至关重要。孔子强调了持之不懈、无时无处不持志如一的重要性。仁者的驱动力源于自身内在的意志力,这种主体意志力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坚定个人意志。

孔子的仁学是一贯之学,体现在不懈地追求仁道,以及一贯性的仁学价值观的追求。孔子的立志学的实践和仁学价值的一致性,是他仁学思想得以“一以贯之”的关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困境中检验意志品质的启示,让老者安逸、朋友信任、年青人怀念是孔子的志向,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最高品德和理想。(赵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