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随着客户体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客户体验的基础,而真正的体验则是一个价值进化过程,从感官触发到情绪共振,最终达成价值认同。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将推出《Beyond CX:客户体验的进化与超越》系列文章,深入探讨如何从标准服务出发,实现深层的价值建构。
本篇文章作为系列首篇,将重新解读客户体验的本质。我们认为,体验并非简单的感官刺激叠加,而是贯穿营销、销售、使用、服务等全过程的心理结构设计。它连接客户的感知、情绪与价值评估,形成可持续的品牌关系。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理念,我们将客户体验分为三个关键层次:
首先是感官触发。在这一层次,客户通过五感与企业产生交互,广告视觉、品牌语言等共同构成可被感知的体验起点。接着是情绪共振,客户对感官刺激产生情绪反应,购买流程的流畅度、服务态度等都会影响客户的情绪起伏,决定其是否愿意继续互动。最后是价值认同,客户在情绪反应基础上形成对品牌、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判断,这包括获得的情绪、利益或身份价值感,也涵盖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
为什么我们说“结构”比“感觉”更重要呢?因为“感觉”是瞬时、主观且零散的,而“结构”则是可设计、可管理、可优化的。企业不能依赖灵光一现的点子,而应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体验机制。每一个与客户接触的触点,无论是广告内容还是销售节奏,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客户走完一个被好的价值判断路径,而不是简单的制造短暂的“好感”。
我们将这种过程定义为「客户体验心理结构设计」。企业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客户的认知路径、情绪节奏与价值评估机制,形成一套结构化的体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客户从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从感官触发到价值认同都能形成一致且稳定的心理反应。例如,星巴克的“名字标签”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应用,通过小小的名字标签触发客户的身份认同,进而产生正向的情绪和价值判断。
真正的体验结构不仅仅是内部的流程图,更是客户心中的价值建构系统。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流程优化转向结构化思维的应用。企业需要从“修修补补”的问题解决方式,走向“体验建构”,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感知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跃迁,企业需要具备四种设计能力:触点再定义、情绪节奏设计、价值锚点植入以及系统化认知整合。这些能力将有助于企业系统地设计客户体验,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同。
在注意力稀缺、情绪敏感的时代,客户体验的核心不再是制造感觉,而是意义。只有系统地设计客户体验,将其作为结构进行规划,企业才能在客户心中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价值认同。这才是客户体验的真相所在。我们期待通过系列的后续文章,深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理念的具体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