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树枝填空四年级


“窗外两株树,一枣一亦枣。”这是鲁迅在《秋夜》中的名句,至今仍被文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近期,网友们整理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描写段落,发起了名为“默写课文再挑战”的活动。许多人在尝试回答这些题目时才发现,原来在生物生长轨迹中,隐藏着许多未曾发现的美。

扬子/紫牛新闻记者的子为我们带来了这场文学盛宴的幕后故事。

这些来自中小学课本的句子,你能答对几个呢?

这些挑战并不只是简单的填空,网友需要根据作家的描写来识别这是什么树。比如,“这是一棵在北方风雪下仍倔强挺立的树。虽然只有碗口粗细,却顽强向上发展,高达参天,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通过关键词如“北方”、“对抗西北风”、“向上发展”、“倔强”等,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描述的是白杨树。茅盾通过赞美白杨树的坚韧与勤劳,歌颂了北方农民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学时代的必背课文之一。

网友列出的“回炉”考题中,还有永远让人分不清的桃树、杏树、梨树的位置。那段朱自清的《春》的节选填空,你是否还能填对呢?“____、____、____,你们争相开放,花朵如火焰、如霞光、如雪花。花香带着甜蜜,闭上眼睛,仿佛已经看到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作响,大大小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野花开得到处都是,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星星,还在眨呀眨的。”

答错了也不要紧,关键是通过这个活动感受“生命的美”

网友们发起这个默写课文“回炉”计划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回考试的感觉,而是希望通过作家的文字,感受那些以前未曾发现的美。活动发起者表示:当你走近一棵树,一个充满形状和细节的新世界将向你敞开。你将发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美,在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领略到生命的真谛。

许多带有哲理的名句名段被网友提名。例如,大作家歌德的诗句:“这样叶子的树从东方移植到我的花园里,叶子的奥秘让人品尝,它给知情者以启示。它可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身内分为两个?或者两个合在一起,被人们看作一个?”

这个“回炉”计划勾起了许多网友的怀旧情绪。一位网友提到,这让她想起了爷爷奶奶家院子里的那棵枇杷树。

这个默写课文的“回炉”计划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活动,绝大多数网友都无法全对。一位初三学生遗憾地错了一题,策划方开玩笑地表示要罚他朗读并背诵全文,还要吃一次槐花馅的饺子。而另一位网友则提到看到树木的描述时,自然想起了自己老家的枇杷树,那棵树记录了她童年的记忆和期待。

这个计划不仅让网友们较真于能否全对题目,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态描写中作家倾注的全部感情。正如一位网友提到的黑塞所言,树木是圣物,它们记录了所有的争斗、苦痛、疾病以及幸福与繁荣。每一棵树身上都忠实地记录了它的成长历程和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这也让许多网友产生了怀旧情绪,回忆起自己与树木相关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