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要塞三种形态名称


当剧本、音频、视效乃至银幕上的主角表演都能通过AI技术生成时,影视创作者们既为AI带来的降本增效的机遇感到振奋,同时也必须在技术革新的巨浪中奋力前行。在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科幻电影周金爵论坛上,众多电影行业人士围绕“AI与电影的融合:新视野与生产力的革新”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保持独立创新,对于电影与AI的融合至关重要。著名导演黄建新指出:“电影可能是最早受益于AI技术的领域之一。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迎接AI技术与电影行业的未来。”他认为,AI技术不仅提升了电影的制作效率,还为其带来了无限的创新可能性。

黄建新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提倡我们不必急于给AI下定义,而是要学会与AI共生。他观察到,AI拥有超越人类个体认知的能力,这种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互补,使得“AI应被视为人类智慧和意识的延伸”。在电影创作中,AI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具有自主思想和情感的参与者,直接影响着剧情的发展。

青年科学家戴勃从技术角度分享了他对AI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思考。他认为,从生命体的角度看,人们希望AI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但从工具的角度看,人们则希望AI能够按照指令完成任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实则相辅相成。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在电影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艺术与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甚至可能催生类似元宇宙这样的全新叙事艺术形式。

新一代创作者正在积极拥抱AI,将其作为激发新奇创意的工具。编剧卫发现,AI在剧本创作中的辅助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帮助电影工作者在海量信息中找到可行路径。他也强调,那些打破常规的个性表达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人与AI的合作共创才是未来的趋势。

科幻作家王晋康则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AI辅助创作的态度变化。他观察到,随着AI功能的不断增强,“辅助”和“抄袭”的界限变得模糊。虽然AI在信息量和技巧上有优势,但它无法体验个体生活的鲜活经历,这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他强调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至关重要。

动画设计师河森正治则从动画产业的角度探讨了AI在简化动画制作流程中的作用。他提到,AI能够显著提升效率,特别是对于重复性高的工作。他也强调要思考AI的局限性,以避免出现大量同质化的内容,确保画师能够激发出独特的设计潜力。

电影美术指导霍廷霄则聚焦于电影美学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在电影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保持电影的美学质感并融入新技术是电影美术面临的挑战。AI技术对电影美术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电影美学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导演兼编剧董润年认为,尽管AI在提供大量创作素材方面表现出色,但缺乏突破性的创新力。他观察到,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一代的审美习惯和表达方式正在影响AI,促使电影人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电影人需要不断适应并利用新技术来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