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往晓之的往的意思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古人对母亲的称谓。说起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影视剧《清平乐》中赵徽柔对嫡母曹皇后的称呼“孃孃”,以及苗娘子的称呼“姐姐”。其实,在宋朝的宫廷中,对母亲的称呼确实有很多,比如“大孃孃”、“小孃孃”、“姐姐”等。
今天是母亲节,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人对母亲都有哪些特别的称呼。
早在甲骨文时代,“母”字就已经出现,但在那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母”指的是已或已生育的女性。随着家庭关系的建立,“母”逐渐演化为对母亲的专属称呼。《论语》中便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除了“母”之外,古人还称母亲为“母亲”、“阿母”。这些称呼在汉代已经出现,《后汉书》和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都有相关记载。
从战国起,“皇妣”、“显妣”、“先妣”等也是母亲的尊称。《读礼通考》中记载,“皇妣”意为亡母,这里的“皇”并非指皇家,而是表示尊敬和赞美。
“慈亲”、“内亲”也是母亲的别称。“亲”在先秦汉语中是用来称呼父母的,后来衍生出“严亲、慈亲”等称谓,其中“慈亲”专门用来代指母亲。
因古代有男主外、女主内之说,母亲也被称作“内亲”。
在江淮一带,汉朝时期人们称母亲为“社”。这一称呼还出现在西汉《淮南子》中的记载。
在宋朝的宫廷内,人们也会用“姐姐”来称呼母亲。这一称呼在南宋《四朝闻见录》中有所记载。
除了这些称呼,还有“孃”、“娘”等也是母亲的别称。在现代汉语中,“孃”和“娘”已经互通,但在古代,这两个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南北朝时,人们还称母亲为“家家”、“阿家”。这些称呼在《北齐书》和《南史》中都有出现。
萱草是古代的母亲花。因为萱草可以忘忧,并且古代士大夫家的主母一般会在适合种植萱草的北堂起居,所以古人用“萱堂”来借指母亲。
在古代,岳母也被称为“泰水”。这一称呼来源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我们回到现代,称母亲为“妈妈”。这一称呼在宋始频繁出现,但还远不及“孃”和“娘”普及。在现代汉语中,“妈”才逐步取代其他称呼,成为主要的母亲称谓。
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如“媪”、“妪”、“婆”、“姥”、“奶”、“姆”等也曾用来称呼母亲,但多数已不再使用。
不论怎样称呼,母亲永远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今天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