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用三种方法计算
《人间瓷话——古陶瓷解读之旅》
彭善国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彭善国的新书《人间瓷话——古陶瓷的文化解读》以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走进古陶瓷的世界。此书虽非鸿篇巨制,但每一议题都关乎古陶瓷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展现了作者在古陶瓷领域的深厚学术积淀。
本书从古代文献出发,详细论证了文献的本意,并结合考古资料加以证实。唐宋时期,制瓷业进入大发展时期,瓷器的生产、使用和鉴赏多有文献记载。古陶瓷研究者在使用这些文献资料时,常常出现问题,如不求甚解或望文生义。本书通过收集不同种类的文献记载并加以辨析,让读者洞悉其中问题。
例如,在古陶瓷研究中,柴窑的研究一直是个。本书通过梳理文献记载的变迁,对柴窑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说。文章首先整理了从曹昭《格古要论》到明代后期关于柴窑的各种描述和观点,然后对柴窑的产地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无论是后周还是北宋,贡御用的官窑很可能是在都城开封烧造的。耀州窑青瓷的生产虽然达到了极高水平,但柴窑生产地点不排除在开封的可能。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本书还揭示了古代文献史料中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记载在陶瓷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宋代是我国史料最丰富的时期,除了官修正史,还有大量的文人笔记、方志等不同的史料。在印证文物考古材料的过程中,仅凭单一的史料难以准确把握原意,但广泛参稽多种史料后,问题便能解决。
本书通过对一个个历史细节的拾遗与回顾,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陶瓷文化轶事。每一个瓷器造型和每一个流行纹饰都是一段故事,承载了古人的丰富情感。本书提示我们,古代陶瓷的形制和纹样不仅仅是工艺的体现,更是文化、、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后的结晶。
《人间瓷话——古陶瓷解读之旅》一书展现了作者在研究古代陶瓷方面的全面视角和严谨态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考古资料的全面收集,本书纠正了一些器物研究过程中的臆想和附会,对于深化古陶瓷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讲述鲜为人知的陶瓷文化轶事,让读者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魅力。尽管本书仍有拓展的研究空间和资料解读的余地,但无疑为古陶瓷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