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师说以贻之的贻翻译
1、教师,是传播知识、教授技能、解答困惑的专门人员。
2、对于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自然比我更丰富,因此我跟随他们学习,尊他们为师。
3、我学习的目标是知识,而不局限于学习的人的年龄大小。
4、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知识存在,就有教师的存在。
5、教师传授知识的风尚已经失落了很长时间,现在想要解决人们的困惑变得非常困难。
6、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成就远超常人,但他们仍然虚心向教师请教;
7、现代的一般人,与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8、圣人越来越,愚人越来越愚昧。这种现象大概源于是否愿意向老师学习的态度。
9、有些人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选择老师来教导他们,但对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真是令人费解。
10、那些仅仅教授孩子书本知识的老师,并不能解答深层次的问题,不是我所说的真正能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的老师。
11、有些人不能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也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他们有的选择向老师请教,有的则不。只重视小的学习方面而忽视大的疑惑解答,我并不认为他们聪明。
12、医生、乐师以及各类工匠,他们不以此为耻,相互学习。
13、士大夫这类人,却往往因为师徒关系而相互嘲笑。
14、有些人因为与他们的年龄相当或者学识相近而选择避讳拜师,如果地位低的人做他们的老师他们会感到羞耻,如果地位高的人愿意向他们学习他们则乐于接受。这种不正常的师道现象令人感慨。
15、医生、乐师和工匠们不被士大夫们所看重,然而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他们,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奇怪。
16、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比如孔子,他就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
17、虽然郯子这些人德才不如孔子,但孔子仍然愿意向他们学习。
18、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识和道理的领悟有先后之分,学术技艺各有专攻方向,如此而已。
19、有个叫李蟠的年轻人,17岁,热爱古文,六经的内容他都认真学习过,他不受时代限制,向我学习。
20、我赞扬他能坚守古道,因此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