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数字的正确读法


回想我们儿时,没有计算器、电脑和手机的时代,算盘便是我们感知计算的主要工具。老一辈人使用算盘计数,那清脆的拨珠声伴随着五个手指快速舞动。

笔者在上小学时,学会了珠算口诀,简单易懂:“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每当长辈签订重要合同或借据时,他们总是使用大写数字,如“壹贰叁肆伍……”与我们日常接触的数字不同。

那么,在没有接触到数字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进行计数的呢?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时期。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竹木制作的算筹开始被广泛运用。这些长约十厘米的小棍按照纵横两种方式排列,用以表示不同的数字位值。例如,纵式以竖棍表示个位、百位、万位,横式则用横棍代表十位、千位。零的处理方式极为巧妙——在算盘上留下相应的空白位置。在进行实际计算如丈量城池时,工匠们通过纵横交替的排列方式有效避免了数字的混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对算筹系统进行了改进,创造了更复杂的运算规则。《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方程术”利用不同颜色的算筹表示正负数。这种立体计数方式甚至可以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比欧洲的同类方法早了整整一千五百年。从汉代墓葬出土的象牙算筹,其表面精细的刻度显示了方运算的高超技艺。

我们所说的算盘,便是珠算的工具,由古代的“筹算”演变而来。汉始发展,至宋代逐渐成熟,元明时期达到兴盛,并在清代以后在广泛流传。它的出现使计算速度堪比现代电子计算器。

除了算筹以外,民间还有一套数字系统取得了巨大成功——那就是被称为“苏州码子”的系统。当时市井商贩用特定的符号表示数字,这些符号在宋代商铺的流水账本上频繁出现。比如铺伙计抓人参,账本上会记作“参某”;布庄卖出绸缎,单据上则写作“某绸”。这种商用数字与算筹符号一脉相承,在民间经济活动中持续流传。

为了防止账目被篡改,官方文书还发展出独特的大写数字系统。相传这些大写数字是武则天时期创制的。而在大约公元8世纪的唐代,数字随着佛教传入,但这些弯曲的符号并未立即取代传统的计数方法。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和引入,数字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