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寓言故事《叶公好龙》:趣味教案,让孩子轻松理解寓言道理


好的,这是一个为幼儿园设计的《叶公好龙》趣味教案,旨在帮助孩子轻松理解寓言道理:

幼儿园寓言故事《叶公好龙》趣味教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叶公喜欢龙,但不喜欢真龙出现在他家里。

2. 初步理解“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大意,明白表面喜欢和内心真实的区别。

3. 通过有趣的活动,培养幼儿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叶公好龙》的故事图片或PPT。

2. 龙的图片、玩具龙,或者教师可以简单扮演龙的角色。

3. 彩色画笔、画纸。

4. 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漂亮的龙图片或玩具龙,问:“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喜欢龙吗?为什么?” 引发幼儿对龙的好奇和兴趣。

提问:“如果有人说他特别特别喜欢龙,你会怎么表现呢?”(引导幼儿想象,如:画龙、玩龙玩具等)

2. 讲述故事,理解内容:

教师结合图片或PPT,生动地讲述《叶公好龙》的故事。讲到叶公画龙、刻龙,喜欢得不得了时,可以语气兴奋;讲到真龙出现时,可以语气紧张;讲到叶公害怕真龙时,可以语气害怕。

讲完后提问:“故事里谁特别喜欢龙?”(叶公)“他喜欢龙到什么程度?”(画龙、刻龙,喜欢极了)“后来真龙来了,叶公喜欢吗?他是什么反应?”(不喜欢,很害怕)“为什么他这么怕真龙呢?”(引导幼儿思考:因为他喜欢的只是画出来的、假的龙,不是真正的龙。)

3. 趣味讨论,明白道理:

教师:“叶公说‘我好龙’,但他真正遇到真龙时却害怕,这好像有点奇怪呢!”

引导幼儿讨论:“叶公到底是真的喜欢龙,还是不喜欢呢?”(可以请幼儿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叶公喜欢的是画出来的、装饰用的龙,他害怕的是真实的、有威力的龙。他喜欢的是“画龙”,不是“真龙”。)

教师解释:“我们有时候可能也会像叶公一样,喜欢的东西只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或者只是看起来很酷的东西,当它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能就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喜欢了,甚至会害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喜欢的东西要喜欢它的真实样子,而不是只喜欢它看起来像什么。”

4. 创意延伸,内化理解:

绘画活动: 请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龙”。完成后,教师可以提问:“你画的龙是什么样子的?你真的见过这样的龙吗?你喜欢的是你画的这个样子,还是真的龙?”

角色扮演: 教师扮演“真龙”,慢慢靠近画着龙的幼儿,观察他们的反应,再扮演一个温和的、友好的小恐龙,看看幼儿的态度是否改变,以此加深对“喜欢画龙,怕真龙”的理解和感受。

5. 活动结束,回顾总结: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故事情节,再次强调“叶公好龙”的意思,即表面上喜欢某事物,但内心可能并不可怕或不喜欢它的真实本质。

鼓励幼儿分享:“你有没有过像叶公一样,喜欢某个东西的样子,但不是真的喜欢它呢?”(轻松地引导幼儿联系自身经验)

活动反思:

通过图片、故事、讨论和绘画等多种形式,幼儿能够更直观、有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理解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内容和寓意的核心——即区分表面喜好与真实态度。角色扮演环节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内化道理。活动设计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