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守岁的寓意是什么


除夕守岁的千年传统

自千多年前开始,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守岁至天明,这种习俗无论大人小孩都普遍参与。即便至今,尽管已经逐渐式微,仍然有许多人不明白为何要守岁,除夕之夜熬一宿到底有何深意。

实际上,守岁的起源与古代驱除年兽的习俗密切相关。在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中,描绘了除夕之夜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应未卧,遥想故乡家人团聚的情景,感叹梦也难至。这首诗展示了守岁在唐代已经盛行。据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除夕守岁的习俗可能源于蜀地。

对于古人而言,农历年的最后一夜被称为“除夕”,寓意着守岁的根源。在这个夜晚,人们要驱除所有不祥之事物,而所谓的“过年”,在古代就是驱除一种名为“夕”的年兽。为了驱除年兽,人们在除夕之夜采取了各种措施,如燃烧竹子、跳傩舞、击鼓驱疫等,通宵不灭灯火。守岁也被称为“守岁火”、“照岁”等。

古人认为守岁还有珍惜光阴的含义。苏轼的一首《守岁》诗就把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的长蛇,强调守岁的目的不是要抓住时间的尾巴,而是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年轻人守岁还有为长辈添寿的寓意。

除了这些深层的含义,除夕守岁还有有趣的“卖”习俗。在除夕夜,儿童们纷纷跑到街上呼叫“卖痴卖呆”,实际上是大人们祈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这一习俗在宋人范成大的《卖词》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除夕守岁是一种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对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无论是驱除年兽的起源,还是后来的种种新含义,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钟葵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