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是什么结构第四笔是什么


《曹全碑》风格独特,是汉隶成熟期中的翘楚,飘逸秀美,堪称典型。从结构和用笔方面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曹全碑》的字体形态偏扁。大部分字体呈现扁平状,如“孝”、“时”、“西”等字的横画较长,竖画较短。而少数纵向笔画较多的字则呈现出长形。

其特点之二在于“放”。这里的“放”指的是字体左右舒展,横、撇、捺法写得特别舒展。例如,“全”、“学”、“分”、“角”等字的撇笔伸展为主笔,而“城”、“人”、“戊”等字的捺脚也极具特色,波发之意明显。

《曹全碑》的笔画圆润,横画竖画都是圆起圆收。其折法也是通过圆转运笔,即使笔断也有意相连。波画雁尾下部呈现为圆弧状,整体给人一种流畅而富有韵律感。

《曹全碑》的书写流畅且线条饱满。在逆锋起笔后,行笔平稳顺畅,给人一种腴润的感觉。

除了以上容易把握的特点外,还有一些较为深入的特点需要注意。首先是笔画粗细对比明显,次要笔画纤细,而主笔则粗壮有力。例如,“伐”、“参”、“史”、“欢”等字的主笔特别突出。其次是字形结构具有朴拙之意。许多人在书写时容易忽略这一点,如许多带有“言”旁的字,左右比例非常特别,变得平分秋色甚至左舒右紧,从而达到朴拙的效果。最后是笔画挺拔有力。《曹全碑》虽然圆润秀丽,但却骨力惊人,点画虽然纤细,但却饱满腴润。如果写得软弱无力或者枯瘠,就难以展现其神韵。

在临写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竖两边的点不对称,横竖搭接处虚空,左右部分错位等。清代何绍基和吕庐的临作都是很好的参考。初学临写时,如果仅凭概念去图解,把字机械地安排得过于对称,就会失去其原有的风采和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