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先写左边还是先写右边

春联是华人过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又被称为“春贴”、“门对”或“对联”。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相传在远古时期,东海的一片桃林中住着神荼和郁垒两兄弟,他们专门负责捉鬼并惩治,因此鬼怪都对他们敬畏有加。他们的功绩被玉帝认可后,被册封为专责惩治的神仙。
每到春节,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会在家门口设立大桃人,左侧是神荼,右侧是郁垒,并悬挂画有老虎的神索。后来,桃人被改为桃板(又称仙木),板上绘有神像或写有“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悬挂在门的两侧,这就是最初的春联——桃符。
在古代,文章的书写习惯是从右至左竖排。写完的简被放在左边,空白的简放在右边,写作时从右边开始,依次向左排列。这种习惯也影响到了对联的书写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写习惯逐渐改变。1957年,“规范书写”规定横写应从左至右。随着这种写法的普及,对联的书写方式也逐渐改为从左至右。
汉语拼音分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古代,“一声、二声”统称为平声,“三声、四声”统称为仄声。现在,根据对联最后一个字的拼音声调来确定上下联的次序:如果最后一个字是第三声或第四声,则贴在右边作为上联;如果是第一声或第二声,则贴在左边作为下联。
例如,“春趁梅花香里到,福随爆竹暖中生”这句对联中,上句的最后一个字“到”是第四声,所以应该贴在右边作为上联。下句的最后一个字“生”是第一声,所以应该贴在左边作为下联。
我认为对联作为文化遗产应该得到继承和保护,同时也应该保留从右往左贴的传统方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