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快乐的成功例子
齐鲁壹点新闻 记者 张九龙
历代神童的独特风貌
当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每个时代对神童的定义与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
甘罗,战国时代秦国人,是名臣甘茂的孙子。《史记甘茂列传》记载,甘罗在甘茂去世时仅12岁。当秦始皇开拓疆土时,小小的甘罗成功游说张唐,并单独出使赵国。凭借他的智慧与策略,赵国将5座城赠送给秦国。甘罗的神奇故事使他一夜成名,虽然后世有关他的传闻有所夸大,但他神童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汉代的神童则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当时社会和平,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孝父母、敬兄长成为衡量神童的重要标准。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汉代的选官制度也促使家长们让孩子成为神童,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汉代的许多神童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和社会声誉。
到了唐代,神童的评定更加注重文学才华。能文作诗成为神童的重要标志。骆宾王的《咏鹅》诗是史上最有名的神童诗之一,但其实唐宋时期擅长诗文的神童还有很多。还有记忆力、理解力超强的神童,如卢照邻、韦温等。
古代的科举考试还专设“童子科”,对神童进行选拔和任用。这个制度起源于汉代,发展到唐代成为常态。童子科面向年幼聪慧的童子,选拔标准主要是儿童对内容的记忆和背诵。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神童,进行了残酷的培训和竞争。最终选拔出的神童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儿童只能在终日的学习中度过童年。
从历代神童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神童教育的悲哀。一些家长为了追求功利,过度孩子学习,造成了许多悲剧。如《伤仲永》所描述的,平民方仲永因父亲贪图小利,将其当作摇钱树,最终导致了其才能的消失。还有许多家长为了追求神童的名誉,孩子背诵经典,甚至造成了孩子的死亡。这些悲剧让我们反思神童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寻找真正的神童,需要摒弃过于功利的心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成绩和荣誉。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天赋,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自由发展,成为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