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龄对照表1-18岁


骨龄,即骨骼年龄的简称,是评估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成熟度的关键指标。它是生长发育评估的“金标准”。儿童的骨骼生长受到遗传、内、营养状况以及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成熟度可以通过X线摄像中的特定骨图像来评估。

骨龄反映了各年龄阶段骨骼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孩子的当前发育水平以及未来的生长潜能。相较于实际年龄,骨龄的判定更为准确地反映了孩子的发育状态。

除了生活年龄,即实际出生年数,我们还有生物年龄的概念。生物年龄是通过观察骨化中心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变化,来判断体格和生理发育程度,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以岁为单位的年龄表达形式。

骨龄检测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以下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考虑带孩子进行骨龄检测:孩子提前发育,如8岁前出现性发育;孩子肥胖,因为脂肪量过高可能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加速骨龄发展;孩子的身高增长出现异常,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早产儿或出生时的身高、体重不达标。

骨龄检测的过程并不复杂。拍摄一次手足部位的X光片,其辐射量相当于坐几分钟的飞机。医生会通过观察左手腕部的数字化X线片,比较骨骼的实际发育程度与标准发育程度,从而得出骨龄。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骨龄评估带来了新可能。医生可能会使用05标准、Greulich-Pyle图谱法或Taner-Whitehouse3计分法等方法来精准判断骨龄。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应自行对照网络图谱进行解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别应在1岁之间。如果孩子的骨龄与生活年龄相差1岁以内,或骨龄比生活年龄大1岁以上但不超过2岁,或骨龄比生活年龄小1岁以上但不超过2岁,都属于正常或可接受的范围内。

但如果孩子的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异超过这个范围,或者存在发育迟缓的问题,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接受医师的指导进行骨龄检测和必要的临床干预。虽然存在“晚长”的可能性,但如果骨龄与年龄一致但仍身材矮小,可能是发育迟缓的问题,需要及时就诊并接受专业判断和处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