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感悟300字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若想在社会取得成就,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心理,首先需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知。国外哲学家普遍认为认知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则最终决定了个人的命运走向。著名哲学家约瑟夫•莱杜也曾表示人的焦虑、恐惧等情绪与大脑中的认知系统密切相关,个人的认知会直接影响三观的形成。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尤为重要。
在儒家思想中,正确的三观能够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如何获得正确的认知呢?这就需要通过格物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宋明理学中,朱熹和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朱熹主张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他认为世间万物都蕴独特的道理,这些道理本质上是相通的。他倡导从内心寻找答案,而不是仅仅在外部事物中寻找真理。王阳明曾经亲自实践过格物,尝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事物。他认为许多道理都可以从内心找到答案,而不是仅仅从外部规律中寻找解决办法。他倡导“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要从自身内心去探寻问题的根源。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从外部寻找答案的常规思维。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格物呢?格物为何能致知呢?一位老道士的解释让人深有所感。他认为格物致知是透过事物的演变和变化回归自己的本心。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学问,而是智慧、真知真智,是源自本心的道智。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来,而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事物的表象回归其本源。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来格物致知,时时刻刻都可以用来修行。这一方法在道家、佛家、儒家都有体现。
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一诗描绘了景物和人的变化,这就是格物的一种体现。仅仅观察到这种变化是不够的,还需要观照它与内心的关系。当你内心有了变化,它才会真正发生变化。格物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研究,更是从它们的生灭中反思自心与世界的真正关系。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强调的“夫万物芸芸,吾以观复”的观点的体现。因此真正的格物致知需要抓住物与心的一元性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需要观照到内心的变化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