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和有氧能一起练吗
这是一篇关于跑步训练中“有氧”和“混氧”训练的文章,来自98跑冬训期间的一节训练课。在训练中,尽管要求按照“有氧”强度进行,但许多学员最终跑出了“混氧”的强度。
学员们的热情和训练数据令人鼓舞,如果不按照训练计划进行,随意调整训练强度,不仅会打乱长期的训练节奏,还可能因为过度训练影响身体的恢复。
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长期的系统性训练是提升运动成绩的关键。这其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执行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有氧”和“混氧”训练之间,需要明确区分强度关系,避免盲目追求高速度。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98跑冬训专栏的第7期:“你跑对了‘有氧’和‘混氧’吗?”
关于“有氧”和“混氧”
有氧训练是指机体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长时间工作能力训练。其特点为“距离长、强度低”,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45-150次之间。由于个体差异,实际心率和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有氧训练时的体感应该是呼吸舒适,能够轻松说话。
混氧训练则是介于有氧和无氧之间的运动形式,既包含有氧代谢也包含无氧代谢。其强度高于有氧训练但低于无氧训练,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60-170次之间。混氧训练的特点为“距离适中、强度适中”,表现为呼吸急促,说话稍显吃力。
在“有氧”和“混氧”之间,谁更重要?
有氧训练主要提升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是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基础,占比通常超过70%。而混氧训练则主要提升和巩固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和比赛能力,起到衔接有氧与无氧训练的作用,对于马拉松运动员来说,适应比赛节奏的训练刺激至关重要。对于大众马拉松跑者而言,“有氧”和“混氧”训练应同步进行,缺一不可。
那么,“有氧”和“混氧”如何搭配?
在冬训期间,以提升耐力水平为核心,通过混氧训练增加运动负荷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建议每周安排一次混氧训练(距离16-20公里),或者按照混氧强度进行间歇训练。例如:1000米x15次等。在进行有氧训练时,适量增加“跑量”,比频繁提升“强度”更为重要。
冬训的宗旨是储备耐力水平,提升综合运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氧”和“混氧”训练都很重要,但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搭配和安排。
98跑的指导建议如下:
冬训(日期为6月11日)的训练指导大纲包括:周二进行有氧训练16公里,加上间歇训练400米x10次;周三和周日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周四进行混氧训练20公里;周六进行慢跑35公里。通过这样的安排,既能保证足够的运动量,又能实现中等强度的刺激,有助于马拉松运动员在冬训期间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