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薰是什么意思


古人创作诗词时,对于字句的挑选与琢磨极为讲究,常言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即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需要经过精心的锤炼与打磨。这种炼字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诗词的意境与情感需求,挑选出最贴切、最具表现力的字词,以此生动刻画人物或事物。例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及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都体现了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对于字句的反复琢磨与锤炼。

炼字的艺术手法在古典文学中十分常见,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下面将举几个例子以作说明:

一字传情。一个精炼的字词能够传达丰富的情感。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其中的“尽”字,便道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以及他们长时间伫立盼望的情境。

以动衬静。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通过描述清泉在山石间流淌的景象,反衬出山间的宁静与清幽。

化静为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气势与作用,还给人带来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以动写静。如张先的《天仙子》中的“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通过云彩的移动与月光的流动,将静止的景物写得充满动态之美。

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宋祁的《木兰花》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虽不可闻,但诗人通过红杏枝头的景象,用一个“闹”字将其活化,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还有以乐衬哀、一语显旨等手法。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泪落心惊,以乐景衬哀情,使哀情更哀。又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醉”字揭示了那些忘却故国、只顾享乐的人的嘴脸。

“炼字”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例如黄庭坚的诗中的“用”字,经过多次锤炼才最终确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年轻的唐朝诗人贾岛在考试期间,因思考诗句中的用词而冲撞了大文学家韩愈,经过韩愈的指点,“推敲”二字成为反复思考的意思。苏东坡与苏小妹及黄庭坚论诗时,通过给诗句加字的游戏,进一步说明了炼字的精妙之处。如“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一个“扶”字将风人格化,和谐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而“失”字则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这里所强调的“立”,其实就是要求诗词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炼字的运用,使诗词语言更加栩栩如生,表现出绚丽的形象化美感,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古代诗人在炼字上的严谨与推敲,对我们今天的诗词创作无疑是一种启示和借鉴。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