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狼讽喻了什么
蒲松龄在信中埋怨“穷神”,自从你进了,我是万般不如意,百事不趁心。你着我包内无丝毫,你着我囊中无半文,你着我断困绝粮,衣服俱当尽。在他的文章《除日祭穷神文》中,还以“穷神”的口吻给自己写了一封回信,其中的内容既严厉又讽刺。
事实上,在蒲松龄的一生中,“穷”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从和几个兄弟分家时,他便与“穷神”有了交集。家中孩子越来越多,一年的收成却由于旱灾、水灾、虫灾、雹灾等原因无法改善。加之的催缴租税,蒲松龄当乡村塾师的那点微薄收入,显然是入不敷出。他写于康熙十二年的一首诗记录了他窘迫的家境,家中粮食不足,两个儿子为争夺食物像饿鹰一样翻盆倒盏,女儿则远远地看着他,露出可怜的模样。
尽管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他在考试中展现出的才华让施闰章等文学大家对之颇为欣赏。考试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在卧病在床时写的《拨闷》诗中流露出灰心丧气的情绪,但仍旧没有放弃。直到古稀之年,他仍然最后一次走进考场,终于拿到了一个“岁贡生”的头衔,但这对于已经风烛残年的蒲松龄来说已是聊胜于无。
蒲松龄的一生虽然与“穷神”相伴,但他始终不改本色,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信的他又借“穷神”之口否定了那些靠奸诈虚文、等不正当手段发家致富的行为,坚持自己的正义和良知。即使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挫折,他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坚持和执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蒲松龄的一生虽然充满困苦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的文学作品也成为后人传承的宝贵财富。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