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传说: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为救国投江自尽,百姓为纪念他,将当天定为节日,划船竞渡、吃粽子,寓意驱邪避灾。
端午节,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紧密相连。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政治家和诗人。当他看到国家面临危难,内忧外患,却无力回天时,悲愤交加,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悲惨遭遇深深触动了当时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屈原投江的当天,纷纷划船竞渡,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同时,还将饭团、鸡蛋等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久而久之,这些习俗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粽子,用竹叶包裹糯米制成,形似屈原投入江中的饭团;赛龙舟,则象征着百姓们奋力拯救屈原的场景。因此,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我们缅怀历史,珍惜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