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有些熟悉的故交,真相细思往往引人深思。薛谭跟随秦青歌喉,尚未全得秦青的真传,便以为已登峰造极,遂辞别回家。秦青并未阻拦,只是以饯别之礼在城郊路旁为他送行,秦青以节拍为伴,高歌一曲,声音如破林之音,响遏行云。薛谭听后愧疚难当,决心回归继续深造。从此事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本意是告诫世人学无止境,不可浅尝辄止,自我满足。

然而在我眼中,薛谭学歌的过程,其实并非仅仅是教导我们不可自满的问题。尽管秦青待其如亲子,"视徒如子",但其实留有一手绝活的态度亦非最佳的教育态度。另一方面来看,薛谭虽有独立之念,却未必能意识到更广阔的世界等待他去探索。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面对未知的世界,薛谭选择留在秦青身边继续学习,但他是否错过了探索未知的机会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再看飞卫和纪昌这对师徒间的故事。飞卫的教学有着令人称赞的品质——简单但效果显著的方法使纪昌获得独特的技艺和感悟能力。他们我们寻找良师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故事结尾却常常被忽略的部分——纪昌和飞卫结为父子后誓言不将技术告诉外人——却引起我的疑虑。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学术小圈子、知识产权壁垒的隐患?这种的学术控制和封闭的做法似乎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目的。即便严格教育往往能出高人一等的弟子,但过分保密的行为将阻碍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传播,可能会给师徒双方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这种行为显然需要更多的反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