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与退笔冢的文言文启示
谈到和尚,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形象呢?是温文尔雅的修行者,还是身怀绝世武功的高人?亦或是清贫自守的出家人?不知为何,这些形象总让人觉得他们都有一手精湛的书法。
说到和尚与书法的结合,许多人会想到擅长草书的和尚怀素。不过今天我们不谈论怀素,来聊聊隋代的书法家智永和尚。
智永和尚,南朝人士,本名极,字智永,祖籍会稽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他是书羲之的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法号“永禅师”。
智永和尚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传授的“永字八法”为后世的楷书树立了典范。他所临摹的《真草千字文》多达八百多份,广泛流传,其影响甚至远达日本。至今,它仍然是书习的经典教材。
这位声名显赫的书法家智永和尚,身为王羲之的七世孙,据传他曾在永欣寺楼刻苦研习书法长达三十年。他身边总有一个大竹篓,将所有写秃的笔扔进篓中,最终装满了五篓。
后来,他又将这些秃笔集中埋在了一起,称之为“退笔冢”。智永亲手临摹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散落于江南的各中。他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把门槛都踩破了,只好用铁皮包裹,被称为“铁门限”。
正如古人所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智永和尚的经历正是这一道理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