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到2020年中的闰年


历史上的神秘时刻:凭空消失的十天——探寻公历背后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历法主要有两种:公元历法和农历。农历作为我国的传统历法,又称华历、夏历或汉历等,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按照农历来计算日期的。

二十四节气图是农历的核心内容之一,展示了农事活动与自然节律的紧密联系。

公历,又称格里高利历,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纪年方法,为国际通用历法。按照公历的规定,一年有365天,闰年则为366天,每个月的天数也固定,其中最长为31天,最短为28天(闰月为29天)。

历史上有一个月份却出现了例外——1582年的10月。这一年,这个月份仅有短短的21天,比最短的二月还要少7天。更令人惊奇的是,从4号直接跳到了15号,中间的十天仿佛凭空蒸发了一般。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让我们来揭开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这一切都要从公历的起源说起。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实际上是经过改良的格里历,其前身是由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恺撒在公元前46年制定的儒略历。在儒略历的基础上,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进行了一系列的,形成了格里历。

在儒略历刚制定时,它规定一年为12个月,单数月份为大月(31天),双数月份为小月(30天),只有平年的2月是29天,闰年的2月是30天。每年共有365天,每四年一闰。这样的规定在实际运用中逐渐产生了误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越来越大,不仅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也给确定复活节的日期带来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