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对牛弹琴”是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成语,用来形容与不懂自己表达的人对话,或者是不分对象地发表言论,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鸡同鸭讲”或“听不懂音乐”。那么,牛真的听不懂音乐吗?其实,古时候真的有人对着牛弹奏过琴呢。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牟融的《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主角是音乐大师公明仪。公明仪是个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擅长用琴音传达各种情感和意境。
某日,公明仪外出游玩时,偶遇一头正在悠闲吃草的黄牛。为了测试自己的琴艺能否打动所有生物,他选择在牛对面弹奏。他演奏了一首高雅的曲子《清角》,但牛似乎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依然低头吃草。公明仪感到失望,认为牛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
他转而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弹奏,模仿蚊子的嗡嗡声和小牛的。这时,牛突然停止吃草,似乎被音乐吸引,竖起了耳朵。这个情景让公明仪明白,不是牛听不懂音乐,而是高雅的曲调不适合它的欣赏口味。
尽管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牛,但“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说话要有针对性。在动物界中确实有些动物能够感知音乐。例如海豚和大象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反应,甚至能分辨不同的音乐乐器和类型。一些鸟类也能识别不同的音乐。但这不同于人类理解的“听懂”,更像是声音引发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