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原文翻译对照,一句一句看懂历史!
好的,我们以《汉书·苏武传》开篇部分为例,进行逐句翻译对照,力求看懂这段历史:
原文:
《苏武传》
天汉元年,武帝封长平侯卫青为侯,青子卫伉为侯。武以中郎将,将百骑,使匈奴。匈奴辄遮武,武乃夜引其兵,与壮士三人为要,至汉使辞令处。会汉使至匈奴,武与使俱,得夜见单于。单于拥旌旌,立谓武曰:“天子射上林,得雁足帛,问此雁何自来?”武应曰:“臣事君,君了臣,臣子君,君了臣,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单于意欲杀之,会汉使到,单于说与使言曰:“天子射上林,得雁足帛,问此雁何自来?”使应曰:“臣见也。”单于笑曰:“放鸟,鸟见之。”单于遂复赐武节。
逐句翻译对照与解读:
1. 原文: 天汉元年,武帝封长平侯卫青为侯,青子卫伉为侯。
翻译: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封长平侯卫青为侯爵,并且封了卫青的儿子卫伉为侯爵。
解读: 这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背景人物和他们的身份。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功勋卓著,他的儿子也跟着受封,地位显赫。这为苏武作为卫青部下的身份埋下伏笔。
2. 原文: 武以中郎将,将百骑,使匈奴。
翻译: 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率领一百名骑兵,出使匈奴。
解读: 苏武被任命了一个重要的外交官职位,并且只带了一个百人的小队,这显示了他被信任,但也可能意味着任务艰巨或环境复杂。这个使团进入了匈奴的势力范围。
3. 原文: 匈奴辄遮武,武乃夜引其兵,与壮士三人为要,至汉使辞令处。
翻译: 匈奴人(或指卫律等投降者)常常拦截苏武,苏武于是连夜率领他的部下(原文指“其兵”,但结合下文可能更多是指随行的那三人或少数亲信),和壮士三人约定好地点,来到汉朝使臣交涉处理事务的地方。
解读: 这句描述了匈奴方面的不友好行为,试图控制或加害苏武。苏武采取了非常谨慎和机智的策略,在夜间转移并与少数可靠的人汇合,试图摆脱匈奴的直接控制,并寻找与汉朝使团联系的机会。地点“汉使辞令处”暗示他想通过正常的外交渠道交涉。
4. 原文: 会汉使至匈奴,武与使俱,得夜见单于。
翻译: 正好碰上汉朝的使者到了匈奴,苏武就跟随着出使匈奴的汉朝使团,得以在夜间见到了匈奴单于。
解读: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苏武抓住了汉朝使团到来的机会,成功面见了单于。这使得他后续的辩解和抗争有了面对最高统治者的直接舞台。
5. 原文: 单于拥旌旌,立谓武曰:“天子射上林,得雁足帛,问此雁何自来?”
翻译: 单于手持旗幡(或站在旗幡下),立刻对苏武说:“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射得一只带书信的雁,问这只雁是从哪里来的?”
解读: 单于设下了一个陷阱。他以“天子射雁得帛”为借口,试图让苏武承认与汉朝有联系,并以此作为要挟或处决他的借口。这封“雁足帛”显然是汉朝故意安排的,用以传递信息并解救苏武,但也成了匈奴手中的“证据”。
6. 原文: 武应曰:“臣事君,君了臣,臣子君,君了臣,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翻译: 苏武回答说:“臣子侍奉君主,君主了解臣子,臣子忠于君主,君主了解臣子,君臣之间的道义,是逃不过天地见证的。”
解读: 这是苏武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也是他坚守气节的宣言。他强调君臣之间应有的忠诚和道义,无论生死,这种关系都是天地昭彰、无法逃避的。他巧妙地回避了直接承认或否认“雁足帛”是自己的,而是从更高的道德原则层面进行反驳,显示了非凡的智慧和气节。
7. 原文: 单于意欲杀之,会汉使到,单于说与使言曰:“……”
翻译: 单于本来打算杀掉苏武,正好碰上汉朝使者到来,单于便向使者编造了前面“射雁得帛”的谎言,以此来说服和胁迫使者。
解读: 单于的杀意暴露,但他需要汉朝使者的配合才能“名正言顺”。他试图利用使者来施加压力,让使者也相信苏武是间谍,从而同意处死他。
8. 原文: 使应曰:“臣见也。”
翻译: 使者回答说:“我看到了(或者,我亲眼见到了)。”
解读: 这里的“使者”通常被理解为是指随苏武一起出使的汉朝使者,或者是匈奴方面提到的某个汉朝使者。这个回答表面上顺从了单于,但实际上是敷衍和策略性的。真正的汉朝使者可能并未完全配合单于的谎言,或者这个回答给了苏武后续的机会。
9. 原文: 单于笑曰:“放鸟,鸟见之。”
翻译: 单于听后笑着说:“放了鸟吧,鸟(指那只雁)是看到了(帛)的。”
解读: 单于的笑带着嘲讽和得意。他认为既然使者都“看见”了,苏武也无可辩驳了,那只雁“证明”了一切。但这依然建立在谎言和胁迫之上。
10. 原文: 单于遂复赐武节。
翻译: 单于于是又赐给苏武一支使节(符节是出使官员的信物,代表国家身份和权力)。
翻译: 这看似是单于的仁慈或让步,但实际上可能是更阴险的安排。一方面,它暂时保全了苏武的性命,让他在荒野中受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羞辱,或者试图通过这个节杖来“合法化”他对苏武的控制。无论如何,苏武并没有因此屈服。
通过这一段的逐句对照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武出使匈奴后的险恶处境、他如何机智应对、单于设下的圈套以及汉朝使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为后续苏武被囚禁、牧羊、持节不屈等著名情节奠定了基础,也展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