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为何叫喜寿呢
现今人们谈论年龄,都是直接使用数字,如1岁、10岁、40岁,简洁明了。
这样的表述似乎缺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称谓不同的年龄阶段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对于刚刚出生的婴儿,古人有许多细腻的称谓。婴儿出生三天,称为“汤饼之期”。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作赤子或襁褓。而当婴儿开始学语时,被称为牙牙。那些刚刚学会发笑的幼儿,则称为孩提。男孩8岁,女孩7岁,这是换牙的时期,被称为始龀或髫年。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们逐渐长大。总角之宴,指的是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九岁的孩童被称为九龄或指数之年。黄口则是10岁以下孩子的代称。十岁的孩子被称为幼学或外傅之年。
少年时期,女孩十二岁被称为金钗之年。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常被称为豆蔻年华。少女十五岁时则称之为及笄之年或志学之年。古代的男子到了二十岁会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另外一些诸如舞夕之年等词汇也用来形容少年的美好时光。二八之年的女子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和碧玉年华也是形容女子十六岁的美丽时光。同样,“弱冠”也是用来形容二十岁的青年虽已经成熟但仍需要历练的年龄阶段。“桃李年华”形容的是女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像桃李一般美丽动人。而花信年华则特指女子二十四岁的美好时光。
而立之年则是指三十岁的人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向。“不惑之年”则意味着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已经对人生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半老徐娘”则用来形容三十岁的女性仍然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对于五十岁的人而言,“知天命”的年纪已经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命运的方向。“艾”也是用来形容五十岁的年纪的称谓之一。六十九岁在古代被称为年。“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则用来形容六十岁的老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心态平和的境界。“耆”是古人对七八十岁老人的尊称。“米寿”特指八十八岁的高龄老人。而百岁高寿则被称为期颐之年。“茶寿”则是用来形容一百零八岁的高寿。“双稀”、“双庆”则是用来指一百四十岁的老人是非常罕见的福寿双全之人。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对年龄的丰富多样的描述和命名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文化传承至今也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仍保留着浓厚的韵味不知道您又有多少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