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全篇课文


孔明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人,他的一生虽然作品不多,但每一篇都堪称经典。除了广为人知的《出师表》外,还有《诫子书》和《诫外甥书》等作品,这些作品语言朴实,却蕴诸葛亮深刻的智慧和处世之道。

孔明在公元227年决定北伐时,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这篇表文洋洋洒洒,字字真挚,被众多文化名人所推崇。陆游在《书愤》中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对诸葛亮无比崇敬之情。文天祥则在《正气歌》中对《出师表》评价极高,称其鬼神泣壮烈,体现出诸葛亮的赤诚与忠诚。

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历史所埋没,《出师表》历经1700多年,依然被后人传颂。现在,我们致敬的方式是将其收入中学课本,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并传承这份文化瑰宝。近期有争议认为这篇表文应该被移出课本,陕西的胡觉照教授认为其中体现的“愚忠”思想不适合中学生。

对于这个观点,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人们反对的不仅是针对诸葛亮的,更是对《出师表》这篇文章本身的喜爱。这篇表文虽然曾被老师要求全文背诵,但它写得精彩绝伦,深受大家喜爱。从另一个角度看,胡教授提出的“愚忠”问题其实并非无稽之谈。

关于“愚忠”是否会影响同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胡先生的担忧有些过度。中学生能够分清历史和现实,他们完全理解诸葛亮的忠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情境。就像我们从小就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并没有人真的去模仿愚公去移山一样。

《出师表》的精神内核远不止于“愚忠”。文中展现的不畏艰险、壮志豪情以及智慧道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诸葛亮的忠诚并非为了个人名利,而是出于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回报。《出师表》从纯文学角度来看,也是一篇议论文佳作,我们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理解胡先生作为长辈的关怀与担忧,但他的担忧其实是对后辈的信任不足。我们相信年轻人有能力判断善与恶、愚与智。对于《出师表》是否应该移出课本的问题,大家可以讨论和探讨,但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并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