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主要著作诗集有哪些


李声华与女儿朱惠的故事

今年47岁的李声华,是一名超市促销员。她的皮肤晒得黝黑,身材瘦小,性格内敛。如果不是因为年初“脑瘫诗人”余秀华的意外走红,她的诗歌梦想可能早已被埋没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余秀华的成功激发了李声华深藏心底的诗意。

余秀华在武汉大学的一场,让李声华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诗歌之路。那个雨夜,她冒雨前往,被余秀华的诗和经历深深吸引。回家后,她翻出了尘封多年的日记本,那些纸张记录了从19岁到36岁的心路历程。

这些日记本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每一篇日记都是以短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从1987年到2004年,时间跨度近。早期的日记本里,记录的都是李声华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而后期则更多地以随笔的形式出现。李声华说,自己从十六岁开始写诗,保守估计写的诗超过三千首。

出生于湖北孝感的李声华,早年深受父亲影响,热爱诗歌。十六岁的她,在那个年代与众不同,村里的年轻人喜欢看琼瑶小说,而她却喜欢舒婷、席慕蓉的诗集。那时的她,愿意独自看风景、写诗,希望自己能过上不同于父母的生活。

1987年,李声华离开家乡来到武汉打工,随后的几年辗转在多间服装厂之间。她的日记里记录了初到大城市的迷茫与不适,以及工作的辛苦。尽管白天在车间工作辛苦,但晚上回到宿舍的她仍会坚持写诗。即使环境艰苦,她依然珍视这份习惯。

生活的压力曾让李声华放弃了诗歌梦想。1992年,她结婚了并有了女儿朱惠。之后的日子里,虽然日记仍在继续,但写诗变得不再频繁。尤其是在2007年丈夫中风入院后,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停止了写诗和写日记。

今年母亲节,女儿朱惠发现了这些日记本并翻阅后,李声华决定将它们送给女儿。她告诉记者,年轻时因家庭贫困和生计所迫,她希望通过诗歌改变命运,但现实却让她意识到诗歌无法改变一切。她也承认,诗歌让她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难题时心境更加平和。透过平凡的生活,她依然能发现被忽视的美好。即使生活充满艰辛和琐碎,诗歌依然能给她带来一丝宁静和灵感。对李声华而言,诗歌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她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寄托。即使这个梦已经做了30年,但她仍然珍视那段与诗歌相伴的日子。

出品:长江全媒体

报料热线:24小时新闻热线

微博:@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