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的致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是哲学的重要概念,是王阳学的核心,体现了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统一。深入理解这三个字,就能把握心学的精髓。那么,究竟如何解读“致良知”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何为“良知”?“良知”源自《孟子·尽心上》的阐述,指的是人天生就具备的真善美,是内在的自觉,不需要依赖外界力量。具体涵盖知识、真理、智慧、道德意识等。
那么,何为“致”?在《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理念提出,意味着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来获得智慧。在此,“致”可以理解为获取、得到、创造等意义。但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致良知”的“致”应理解为凸显或发现。因为良知是每个人本性所具备的,不需要通过外界获取或创造,而是通过实践来凸显出来。“致良知”就是通过实践发现内心本有的良知。
关于如何“致良知”,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凸显或发现良知的关键在于实践,也就是“行”。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知”是最高本体,“行”则是人的生命实践。在现实中,我们被社会化、涵化、濡化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欲望、物质等干扰,这些干扰会蒙蔽我们的良知。我们需要通过事物上的磨砺来凸显本有的良知,这种磨砺的实践就是要摆脱私欲、成见、偏见、妄为的影响,接近五蕴皆空的境界,从而看清客观实际的本然。
从哲学角度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后,新的矛盾又会出现。“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时刻致良知,才能凸显良知的本然,展现人性智慧的光芒。这与的精髓——诸法空相、五蕴皆空的理念是相通的。
认为,世人的心量本大,蕴含万物,但常常被五蕴遮掩蔽障,不能显现本有的真心。修行不是为了增加心量,而是为了显现本有的心量。这与也是相通的,道无处不在,本身存在且不生不灭。俗者不得道,是因为受到欲望、偏见等因素的影响,遮盖了本有的道性。“致良知”的过程也是去除干扰、返璞、执大象的过程,这样才能安平泰。
“致良知”是一个通过实践发现内心本有良知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磨砺、去除干扰,才能真正致良知,展现人性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