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的寓意有哪些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初唐四杰”到盛唐的“李杜”,再到中唐领导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元稹,以及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等,这些杰出的诗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后人对唐代文学与文化的认识。
这些唐诗不仅存在于书面版本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口头表达和记忆中。它们通过人们的手、嘴、耳和记忆,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变动过程。我们学习、背诵、识记和模仿的经典唐诗,其实只是唐代诗歌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唐诗的流传离不开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纸张在唐代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读写能力的普及,使得诗歌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但仍有一部分作品是通过口头表达进行传播的。
口头传播的诗歌包含了亲密性和社交特征,这在书面传播形式中是不存在的。诗歌的声音是人的声音,大多数情况下是朋友、熟人和家人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要求演讲者和听众拉近距离,体现了诗歌在唐代社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诗歌不仅是文学追求,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
在唐代,诗歌也拥有商业价值。诗人通过创作诗歌可以获取利益,而乐人通过表演诗歌给皇帝或其他观众可以获得名声和财富。商业力量既受益于诗歌又促进了诗歌的传播。诗歌与商业的联系在都城长安、洛阳的娱乐区中变得空前紧密。诗歌既是货币又是广告,人们出于盈利而卖出、获取和传唱诗歌。
口头传播也意味着诗歌存在脆弱性。随着作品在诗人朋友熟人的圈子以外传播,它们会不可避免地改变,诗人原本创造的和作品之间的关联会被削弱。由于需要持续有人记忆和背诵诗歌,口头传播的诗歌存在消失的危险。基于易变的品味和有缺陷的记忆,许多诗歌在流传过程中消亡了。尽管如此,口头传播也确保了诗歌能更快、更广地传播,有时甚至能让诗人未完成的诗句在大众中流传开来。
口头传播在唐代诗歌的传播和留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让诗歌得以广泛流传,还使得诗歌拥有了商业价值。口头传播也带来了作者控制的丧失和作品存在的脆弱性。唐代娱乐区的具体实例展示了口头传播的快速和广泛,同时也揭示了留存下来的作品背后的消失与遗忘。在探讨唐代诗歌时,我们不能忽视口头传播这一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