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这句诗到底出自哪里?快跟我一起找答案!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姹紫嫣红”这句诗的出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姹紫嫣红”本身并不是一句完整的诗,而是由两个形容词“姹紫”和“嫣红”组合而成,用来形容花朵色彩鲜艳、姿态美好。它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西湖游览时所作,全诗如下: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姹紫嫣红”这个词语,正是化用了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苏轼用西子(指西湖)来比喻西湖的美,认为无论是晴天的潋滟波光,还是雨天的朦胧山色,都像西子一样,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显得风情万种,美丽动人。

后来,“姹紫嫣红”就被用来形容各种花朵的美丽姿态和鲜艳色彩,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成语。它不仅描绘了花朵的美丽,也蕴含了苏轼对西湖美景的无限赞美和欣赏。

所以,当我们说“姹紫嫣红”时,其实是在追溯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感受他那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