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厘米相当于多大的腰围呢
引言:关注健康,珍爱生命。我们邀请您在阅读本文前点击“关注”,以便您能够方便地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并与我们共同讨论、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章:《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等
每年,我国有55万人因突发猝死而离世,这意味着每分钟都有至少一人的生命悄然消逝。作为一名有着心内科经验的医生,我亲手处理过太多令人痛心的猝死案例,而这种现象在快节奏的现活中尤为突出,猝死已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
那么,为什么看似健康的人会突然猝死呢?近期,多家三甲医院联合进行的大规模猝死者解剖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1. 心脏负荷过重的危险信号
解剖研究发现,超过80%的猝死者心脏存在不同程度的肥厚。这种心肌肥厚意味着心脏长期承受超负荷工作,通常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猝死者生前并不知情自己患有高血压,或者虽然知道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如,一位年仅45岁的企业高管,平时工作繁忙,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却未接受治疗。在一次重要会议后,他突然倒地不起,抢救无效离世。解剖结果显示,他的心脏重量是正常人的1.4倍,左心室壁明显增厚。
2. 被忽视的冠状动脉隐患
研究数据显示,约67%的猝死者冠状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堵塞。这些血管病变在生前可能无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被误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冠脉狭窄达到75%以上时,心肌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极易发生缺血,这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诱因。
我曾遇到过多位患者,在猝死前几周曾出现短暂的胸闷、胸痛,但被自己或基层医生误诊为胃病或肋间痛。例如,一位50岁的出租车司机,常年夜班工作,经常感到心口闷痛,却以为是胃病发作,自行服用胃缓解。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突然在方向盘上倒下,抢救无效去世。病理解剖发现,他的三支冠脉均有严重狭窄。
3. 致命的心律失常基础
解剖研究发现,约42%的猝死者心肌细胞存在排列异常或纤维化改变。这些微观结构的异常是致命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心肌纤维化会导致电信号传导异常,形成致命心律失常的环境。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不少猝死者生前曾出现心悸、心慌、短暂晕厥等症状,但由于症状短暂或不规律,未引起足够重视。例如,一位37岁的程序员,经常熬夜加班,偶尔感觉心跳不规律,却未曾就医。某天凌晨,他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离世,确认为心室颤动导致的猝死。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其他几个值得关注的猝死风险因素:体内炎症风暴、代谢紊乱和自主失衡。这些风险因素都会增加猝死风险。
虽然猝死看似来势汹汹,但并非不可预防。关键在于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建议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评估,并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适量运动、合理膳食、限酒、规律作息等。学习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能也很重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我们需要学会减速,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和空间。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我们,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