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驱动在哪里找出来
在当今电商为主导的购物模式下,普通消费者选购耳机往往依赖线上参数和评测,大部分消费者会直接下单购买,只有少数专业爱好者会亲自到店试听体验。我们将这种不体验直接下单的行为称为“盲狙”。对于中高端HiFi耳机而言,高价位通常意味着音质等各方面的保障。但对于消费级耳机产品来说,仅仅依赖电商“商品介绍”页面并不足以全面判断其质量。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个选购消费类耳机时的实用技巧,帮助大家轻松识别商家的各种套路。
第一个技巧是识别音质相关的。音质与单元材质和频响范围有关。商家往往会夸大单元材质的重要性,例如动圈耳机的单元材质被大肆吹捧。石墨烯等新型材料被用作振膜材料,但实际上,制造工艺和水平同样重要。即使使用相同的振膜材质,如果制造工艺不达标,也会导致音质不佳。频响范围也是常被误导的参数之一。人类的听音能力大约在20-20kHz范围内,一些青少年可能更高。虽然市面上很多耳机标注的频响范围覆盖了这个区间,但实际音效可能并不好。选购时不仅要关注振膜材质,还要关注实际听感,在同价位产品中,越新的产品通常表现更好,但这也并非绝对。推荐选择大牌音频厂商的产品,如飞利浦、苹果、索尼等,它们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研发团队,在声音方面更有保障。
第二个技巧是关注佩戴感受方面的。耳机的佩戴感受与产品的设计和用料密切相关。一些商家,过分强调工程学设计,却忽视实际用料细节。工程学设计几乎是任何耳机都能适用的概念。选购时,应关注耳机的用料,如入耳式耳机的耳塞套材质,优先选择硅胶耳套的产品;头戴式耳机则应注意头梁包裹材料和耳垫材质,真皮材质更佳。至于工程学,只要耳机能戴得上,就可以认为符合该设计。
第三个技巧是了解降噪技术的积累情况。商家在宣传技术积累方面很难做手脚,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和商品的降噪性能来判断一个厂家的技术实力。对于降噪性能来说,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感受最为明显。一款合格的主动降噪耳机应使用混合降噪技术,并且降噪深度达到40dB左右。通话时的抗风噪表现也是考量厂家技术实力的重要方面。推荐飞利浦的Fidelio L3和T1两款耳机,它们在降噪方面表现出色。飞利浦Fidelio L3采用了旗舰双芯降噪方案和大厂实力体现的技术基础;而飞利浦Fidelio T1则凭借独特的风噪抑制技术和出色的音质获得使用者的好评。总的来说掌握了以上三个技巧在选择消费类耳机时就能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避免被商家的宣传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