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和来历是一个意思吗
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月亮,这一点在中秋佳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天空挂起一轮明亮的圆月,恰逢今年中秋与十一国庆长假相遇,共同构成一个长达八天的盛大假期。上一次拥有七天黄金周还是在肆虐的2020年农历新年,当时由于的爆发,许多人的回家计划被打乱,春运期间的旅客流量大幅下降。而现在,随着长假的来临,恰逢中秋佳节,象征着思乡和团圆的节日氛围愈发浓厚,许多人选择回家与家人团聚,重温传统的中秋庆祝方式。
那么,中秋节究竟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成为象征团圆和赏月的民俗节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的田兆元教授为我们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中秋节源于月亮崇拜。田兆元教授表示,早在古代文献《国语·周语》中就有关于月亮崇拜的记载。最初人们庆祝仲秋是为了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因此中秋节最初也蕴感恩的主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层含义逐渐被淡化。
到了唐宋时期,中秋节开始逐渐形成以赏月、团圆为主要习俗的节日。南宋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百姓离乱的苦难经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月亮成为了在外旅人的情感寄托。田兆元教授认为,中秋节在这个时候发展成为一个寄托人们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节日,最初的感恩月亮的含义也被冲淡了。而“团圆”这一层含义则越来越被强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外出求学、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中秋节成为了人们情感需求的重要节日。
谈及中秋节的庆祝方式,田兆元教授特别提到了上海这座海洋城市的中秋特别意义。“海上生明月”,不仅是对中秋的一种美好认知,也是上海这座城市与月亮之间的特殊联系。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述了月亮与潮水的关系,而在上海地区,观潮成为了中秋节的特色活动之一。上海地区的中秋节还有别样的感受,那就是“海上明月”的景观。
对于只过一天中秋节的现状,田兆元教授建议可以尝试过“仲秋”,将整个农历八月都作为中秋节来庆祝。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传统节日的地位更高,还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中秋节作为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让我们共同庆祝中秋节这个象征着团圆和幸福的节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