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守护之意的游戏名


少年睁开眼,发现自己身处一座神秘的城堡中,身边有一只受伤的大鹫。

故事发展下去,其实并不出人意料。

游戏中的大鹫虽然行为习性类似于飞行能力强大的鸟类,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像是猫和狗的集。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鹫的名字Trico的发音,似乎融合了日语中“鸟”(tori)和“猫”(neko)的发音。这只是一种猜测,未必就是开发者的初衷。

称之为大鹫的生物,究竟有何特点呢?

或许可以说,大鹫既是“大狗”,也是“大猫”。男孩与大鹫的关系是游戏的核心内容之一,游戏的最终目标就是逃出这座荒芜的城堡,而这个过程需要玩家和大鹫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大鹫会逐渐融入玩家的心中,并在关键时刻带来深深的感动。就像我们收养的小猫小狗,它们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让我们无法再与其分离。

游戏的室外环境比室内更具观赏性。

虽然游戏的主角是男孩,但大鹫无疑是《最后的守护者》的真正核心。上田文人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非常重视游戏中的AI表现,并希望能在游戏中再现真实的自然。眼前的这只大鹫,就是这一理念的实现。

大鹫Trico的AI表现无疑是出色的。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关于优秀的定义可能因人而异。让AI角色表现出真实感并不容易,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大量的心血。这种真实感的追求也会带来一些我们在游戏中不常遇到的麻烦。游戏开发在多年的探索中,明白了适可而止的道理。例如,如果《魔兽世界》中的猎人宠物只听从主人三次命令中的一次,且这一次可能将低吼误认为是撕咬,那么这虽然可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但对于猎人玩家来说可能是一场噩梦。

《最后的守护者》的整个游戏体验,就是这种真实感带来的美妙与挑战的交织。

在游戏中,我们与大鹫的互动,就像是与自己的宠物狗互动一样,其中包含了亲密与无奈。对于思维方式与上田文人相近的玩家来说,大鹫就像一只聪明的边境牧羊犬;如果你的思维方式与开发者不那么合拍,那么你可能觉得大鹫更像一只调皮的二哈,只会卖萌。而玩家在面对游戏中的AI伙伴时,更习惯于实质上的“机器人”和“机器狗”,他们随叫随到,。为了让我们在游戏中不感到挫败,他们通常能够准确无误地执行我们的命令,甚至在我们困惑时耐心地提供建议。

大鹫的AI的差异恰恰体现在这里,它的AI并不是糟糕,而是过于真实。它有自己的性格,对人类的命令有时理解有时误解,愿意为了保护你献出生命,但在很多情况下又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正确,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人类来帮忙。与此大鹫又是这个世界里力量的象征,没有它,我们所扮演的男孩就连最简单的敌人也对付不了,也无法穿越那些险峻的断壁残垣。

这样的敌人会尝试带走男孩,只有大鹫才能消灭他们。

《最后的守护者》的关卡设计基于这样的相互依存关系,本质上是一个解谜游戏。与其他解谜游戏不同的是,在《最后的守护者》中,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谜题、克服操作障碍,还要揣摩一只大动物的心思,引导它帮助我们翻山越岭、消灭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鹫既是我们解谜的工具,也是谜题的一部分。

以上的描述或许能够概括《最后的守护者》的设计特点,但却无法描述出这种设计所蕴含的魔力。因为就像上田文人所追求的那样,游戏中栩栩如生的角色更容易与玩家建立情感联系。在十几小时的游戏过程中,男孩与大鹫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将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在一些极具戏剧性的危险场景中,大鹫的行动也会带给你深深的震撼。而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结局的最终爆发做准备。

这张图很好地概括了男孩与大鹫之间的关系。

享受它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和上田文人的前两部作品一样,《最后的守护者》既独特又珍贵。但在2016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3的预算来探索如此独特的设计。与此同时上田文人的设计理念也为作品带来了许多与时代的不符之处流畅感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在向大家推荐这款游戏的同时也要提醒大家三思因为许多玩家可能无法喜欢上它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到那个伟大的结局。

《最后的守护者》是一部纯粹的解谜游戏机制非常独特除了与大鹫的互动和情感元素之外游戏的核心乐趣就是解谜它需要沉静的思考和不断的试错且考虑到游戏的操作体验和大鹫的互动方式试错的成本可能比其他同类作品更高一些。换句话说如果游戏过程中90%的时间都不存在任何感官刺激且需要大量思考那么如果你对解谜游戏不感兴趣或者认为自己玩游戏时耐心并不十分充足我也很难相信你能够因为其他原因喜欢上这款游戏。

总的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