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显温度表的用途
近日,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科洋生物”)位于东西湖区走马岭街的工厂化循环水温室大棚鳗鱼养殖基地项目一期即将完工,并计划于本月投入使用。
走进科洋生物园区,记者目睹了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建造鳗鱼养殖池防护墙,为即将到来的竣工验收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片占地约385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内,两个长达110米、宽度在12至24米之间、深度2.5米的养殖池格外引人注目。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元方介绍,这里即将迎来24万尾鳗鱼苗,预计产出成品鳗鱼达80吨。
鳗鱼是一种特殊的洄游性鱼类,它在淡水中生长,却在大海里产卵,因此其鱼苗只存在于海洋中。目前,国内尚无法人工繁殖鳗鱼苗,只能通过从海洋中捕捞回来再进行人工精心培育。
对于如何将海洋生物成功养殖在淡水环境中,黄元方表示,关键在于模拟鳗鱼的自然生长环境。鱼苗引进后,首先会被放入盐分接近海水的淡化池中培育。从第二天起,淡化池会每天定时加入本地淡水,逐渐降低池水盐度。大约经过7到10天的时间,淡化池中的水环境与淡水环境相似,这时就可以将鱼苗放入大塘进行养殖。
科洋生物运用先进的养殖技术,结合科学管理,为鳗鱼创造了舒适的生长环境。除了管理水质外,还需根据鳗鱼的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并科学搭配养殖品种和规格。
黄元方强调:“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利用新技术发展装备化养殖是开拓市场的关键。”科洋生物在鳗鱼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持续投资购置进水系统、自动排污管道等设施,致力于打造标准化养殖大棚和高标准鳗鱼养殖基地。
“在优良的环境下,鳗鱼得到充足的营养和精细的养护,生长迅速。”黄元方告诉记者,鳗鱼一般长到250克至400克之间即可上市,相比传统的土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周期仅需8至12个月。
为了满足鳗鱼对水质、水温、饲料等外在环境的高要求,科洋生物采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池底采用特殊材料夯实,改善了水质环境;池底铺设有管道,实现了自动排污;增氧系统则模拟了鳗鱼喜欢的活水环境;养殖池还采用了控温技术,确保水温适宜。
科洋生物自2004年落户东西湖区走马岭街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和发展。近年来,该公司承担了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的重点研发项目,致力于攻关鳗鱼养殖中的技术难题。凭借创新发展模式,科洋生物实现了水产养殖的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深度转型。
目前,科洋生物的高效设施渔业面积已达2.8万平方米,经济效益增长了12倍,成为武汉市水产养殖的重要力量。该公司还发挥出了产业示范效应,带动了周边养殖户和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鳗鱼养殖新模式。
未来,科洋生物还计划建设烤鳗鱼工厂,提高鳗鱼生产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对于公司在东西湖区的未来发展,黄元方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