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着身躯的转的读音


京剧中的《字正腔圆》讲究的是字出而立后,留下的是优美的唱腔。托腔托的是字的韵味,而不是开口的字。字的归韵尤为重要。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咬字失误,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汉语拼音知识。很多前辈艺人的口授心传,由于传授者和接受者双方之间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误传、误受。通过学习汉语拼音,我们可以轻易分析、解释每一个字,京剧的字音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明了,容易掌握并系统化、规范化。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十三辙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将初探十三辙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首先是发花辙:

1. 发花辙的韵母包括a(啊)、ua(哇)、ia(呀)。其中a为开口呼,用力在喉部,归于喉音,收声在“啊”、“哇”或“呀”音。ua为合口呼,用力在满口,自然过渡到“哇”;ia为齐齿呼,用力在齿部,自然过渡到“呀”。

2. 发花辙的发声要求增大口的容积与开度,使声音在气息支托下在口流动,获得“a”母音的最佳共鸣。在行腔过程中,要保持a元音的口型开度及口内容积,直到最后一个音符。

例如,《家》字的汉语拼音是“j-ia-jia”,其中的i归齐齿呼,a属开口音。字头以“鸡”字引发,从“一”音过度到“啊”音,重音落在“啊”音上。这就要求硬腭到软腭同时吸起,口型要小,堂音要大,共鸣靠前位。

在《宿店》中,陈宫唱到“一轮明月照窗下,陈公心中乱如麻”,其中的“下”和“麻”字如果不注意收韵,就会犯韵。

3. 发花辙的常见字包括bā(八、巴)、bá(拔)、bǎ(把、靶)、bà(霸、罢、爸)等。对于现代汉语中j、q、x不与a、ua相拼,但与ia相拼;ua只与g、k、h和zh、sh相拼的规则也要掌握。

4. 在常见唱段中,例如老生的《宿店》陈宫唱段,描述了陈心的矛盾和挣扎。又如老旦的《李逵探母》,描述了李逵母亲的情感和期盼。还有《春秋配》中的受情节以及《贺后骂殿》中的激烈对峙等。

一些特殊角色的唱段也体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如《上天台》中的铫刚与铫期父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学习和掌握发花辙对于京剧演唱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习汉语拼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京剧的每一个字音,使演唱更加字正腔圆,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