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口字旁描写声音的字
李青松的东北自然观察:丘鹬的奇异世界
在东北的草甸子里,丘鹬是一种常见且富有特色的鸟类。回想童年,我在草甸里放牛时,时常惊起这种鸟。当时,我只知道它叫“水扎子”,后来上学读书时,才了解到它的正式名称是丘鹬。
丘鹬体态独特,的,给人一种滚的感觉。它的腿短,嘴长且直,头顶及颈项有迷惑其他动物视线的斑纹。眼睛在脑袋上的位置特别靠后,拥有360度无死角的视野。起飞时,头朝下,振翅发出突突的响声;落地时,笨拙得就像一块石头从空中坠落。
尽管拥有翅膀,但丘鹬并不特别喜欢飞行。即使飞行,它的姿势也并不优雅,常常歪歪斜斜,看似潦草。它们更多地选择在地面上活动。丘鹬天性孤僻,通常是单独行动。只有在天气突变或感到不安全时,才会在一起。
觅食时,丘鹬会以一种夸张而滑稽的方式摇摆身体,好像地面烫脚一般。我曾仔细观察过,它们有时会摇摆多次才迈出一步,毫无规律可言。看着它们慢吞吞的样子,真令人着急。
有一年夏天,我家的大牛“大黄”在草甸子上吃草时,不慎踩到了正在抱窝的丘鹬的翅膀。那一刻,草丛里传来翅膀拍打的声音和丘鹬的哀鸣。我走近一看,原来这只丘鹬为了保护腹部下刚刚孵化出来的小丘鹬,宁愿自己的翅膀被踩伤,也纹丝不动。
我用衣物小心地将受伤的丘鹬和小丘鹬们包起来,带回家。在乡村医生的姐姐的帮助下,我们为受伤的丘鹬进行了消毒、上和包扎。丘鹬的伤势过重,最终不幸离世。
我深感悲伤,连续几天都郁郁寡欢。为了照顾那三只小丘鹬,我每天都努力寻找蚯蚓、蝌蚪和蚱蜢来喂养它们。我把它们放在一个纸壳箱里,每天放学回来,它们一听到我的声音,就会从透气孔里探出头来叫唤着要食物。
在我的精心照顾下,几周之后,三只小丘鹬开始长出羽毛。有一天,我放出它们学走路。起初它们站不稳,总是摔倒,但几天后,它们就可以踉踉跄跄地走几米甚至十几米了。我惊奇地发现,小丘鹬们特有的滑稽步态和摇晃几步才迈一步的行走方式,并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捕猎的需要,而是它们天生的本能。失去母亲后,它们并没有学习走路和捕猎的技巧,而是依靠自己的本能。
是的,丘鹬的行走方式相当独特,是鸟类中非常特别的。在行走过程中,它们的头和脖子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身体却不断地移动,一纵一纵地反复摇晃。也许这就是它们的生存智慧。我无法解释这种行走方式的原理,但我可以肯定,这绝对不是为了搞笑。
虽然三只小丘鹬看起来都一样,但我能分辨出它们的差异。其中一只背部有明显的三道条纹,机警且好斗;一只总是爱躲在旁边,不争不抢;还有一只经常梳理羽毛,不时仰望天空。
某个星期天的清晨,我发现纸壳箱里少了一只小丘鹬,是那只不安分的。我到处找它,却找不到。姐姐也帮我寻找,仍然无果。心想它是不是被老鹰捉走了?或是被黄鼠狼叼走了?
“在那儿呢!在那儿呢!”远处传来姐姐的喊声。我跑过去一看,它正在河边草丛里用嘴巴拔一条红色的蚯蚓。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或许野性就是自我驱动、自力更生、自由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