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铁路是什么形状


在1872年,一艘载有30名稚嫩的少年的船缓缓驶向。这些孩子只有十一二岁,但他们身上肩负着整个的期望。他们是被选中的留学生,其中有一位名叫詹天佑的孩子格外引人注目。

那年,詹天佑只有11岁,他被安排寄宿在康涅狄格州威士哈芬小学校长的家中。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容易,因为他需要克服语言障碍。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恒心,他终于流利地掌握了这门语言。

完成小学学业后,詹天佑进入哈芬希尔豪斯中学继续深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世界知名学府耶鲁大学。作为一名来自、起初连英语都不会的留学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耶鲁大学数学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奖学金。尽管他打算继续在耶鲁深造,但清的召唤让他决定回国。

回到祖国后,他面临的是一个不安的时代,外国不断剥削。其中,铁路建设成为了他们争夺的焦点。在1899年,俄国和英国争夺从恰克图到北京的铁路修建权时,清决定自主修建这条铁路。虽然任务艰巨,但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铁路的修建工作。

修建京张铁路的最大挑战并非资金问题,而是地形复杂。尤其是从南口至八达岭一带的地势极为险峻。詹天佑面对困难并未退缩,他创新性地采用了“自动挂钩法”解决了车链断裂的问题,并成功挖掘了长达1092米的八达岭隧道。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他设计出了“人字形铁路”,成功解决了坡度过大的难题。

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仅用了四年时间便建成通车。整个工程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两年完成,节省了20多万两白银。这一成就不仅令人自豪,也让曾经嘲笑的西方赞叹不已。

为了表彰詹天佑的贡献,1922年在青龙桥火车站竖立了他的铜像,并被誉为“铁路之父”。而京张铁路也在2018年入选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当年修建的铁路部分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