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时节气候特点是
《十二月令图》之六月养生指南(解读版)
诗意花城工作室出品,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我们的二维码。
六月盛夏,骄阳似火,绿树浓荫,池塘倒影。在这个时节,我们迎来了中医术语中的“长夏”。古代称之为季夏,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但中医的长夏并非仅仅指月份,而是一个特定的季节。除了春、夏、秋、冬四季外,中医还划分了一个长夏季节。这一季节正好处于夏秋之间,唐代医家王冰指出:“长夏者,六月也。”这是天人合一学说的体现,季节变化与五脏之气相对应。长夏时节正是养护脾胃的好时机。
尽管有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让人感受到炎炎夏日的酷热,但中医提醒我们,当令之脏,其气最旺,也最容易受伤。在六月长夏之际,我们需要特别关注脾胃的养护。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强调:“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也就是说,在长夏时节,我们应该少吃肥腻的食物,保持饮食,不令太饱。孙思邈也提醒我们:“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切忌任性食冷,应饮用温汤或豆蔻熟水来保养身体。
尽管中医强调长夏时节应少吃冷饮冷食,但仍有很多人在炎炎夏日忍不住贪凉。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嗜好。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储存冬天的冰块,以备夏日解暑之用。宋徽宗赵佶和南宋皇帝宋孝宗都是冷饮的爱好者,但过量食用后都曾出现脾胃受损的情况。尽管适当食用冷饮是没问题的,但绝对不可过量,尤其是旺体质的人群,夏日必须有所节制。
长夏时节多雨潮湿,湿气困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除了注意饮食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养护脾胃,如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长夏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时节变化,养护脾胃,以保持身体健康。通过关注我们的二维码,获取更多健康资讯和养生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