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和玉门关的由来


从古至今,甘肃敦煌以西的玉门关和阳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诗意之地,被誉为边塞诗的重要题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诗词描绘出了玉门关和阳关的韵味,也展现出了人们对这两个地方的无限遐想。

跟随一段生动的视频,让我们一同领略玉门关与汉长城的韵味,深入解读戍边将士的生活日常。

视频正在加载……

一、玉门关与汉长城的历史背景

回溯历史,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设立了四郡并占据两关,其中玉门关和阳关位于河西四郡的最西端。这两处关隘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直到唐朝,它们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二、玉门关与阳关的重要性及现状

玉门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是汉代长城上最重要的支点。而阳关故址则是敦煌境内保存较好的一段汉长城的所在地。这两处遗址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三、汉长城的建筑特色

汉长城是由红柳、芦苇、罗布麻、胡杨等植物枝条为基础,层层夯筑而成。在玉门关附近的长城沿线,烽燧林立,这些烽燧是戍卒把守的地方,用于举火报警。报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举燔苣和燃积薪。敦煌现存的积薪之多、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它们见证了千百年前戍卒将士在边关的艰苦生活。

四、玉门关一带的汉简记录

玉门关一带遗留下来的汉简生动地记录着当年戍边吏卒们的生活。这些汉简记录了他们修城筑塞、候望烽火、开渠拓荒、屯垦田作等日常琐事和无尽思乡之情。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就道出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这些汉简和古诗词共同描绘了戍边将士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