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近日,广播电视总台备受瞩目的《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龘龘”二字背后的含义和故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为此,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采访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陈冬冬副教授,解读了文献中的“龘”字及其演变过程。

记者:请问陈教授,关于最早记载“龘”字的文献是什么?如何解释其含义?

陈教授:据研究,“龘”字最早出现在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中,被形容为龙飞翔的样子。这个字其实是龖字的异体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收录了“龖”的小篆字形,解释为龙飞貌。之后的《康熙字典》则收录了“龖”和“龘”两种形式。

记者:“龘龘”与单独的“龘”字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叠字是否赋予了新的含义?

陈教授:二字连用采用了叠字修辞手法,增强了数量多、威风凛凛的感觉,不同于单独一个字的意义。如红楼梦中的例子所示,这种修辞效果是淡而现成的,拆成单字则效果大减。

记者:关于“龘”字作为今年春晚主题的选取,您如何看待?是否有特别的典故?

陈教授:“龘”字的使用并不广泛,没有太多有趣的典故。但春晚选择此字,是因为其与文化中的龙有关,代表人。《易经》中的乾卦与龙的飞行吉利有关,使用此字能衬托出繁荣昌盛的吉祥征兆。

记者:除了“龘”,还有其他类似的生僻字如垚、壵等。古人为何采用叠罗汉式的造字方法?最早是在何时出现的?

陈教授:这种叠罗汉式的造字方法其实是象形字中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有林、森等字的对应字形。这些生僻字的产生,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和元朝时期,异体字的大量流行与当时的文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记者:现代社会中,叠字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人从众”。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教授:这一现象反映了在数字时代,人们更习惯通过屏幕阅读文字、图片和视频,倾向于将汉字图像化阅读。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象形字的本意,也是部分网民的一种喜好。

记者:生僻字如“龘”在数字时代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否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僻字的价值?

陈教授:生僻字如“龘”在特殊背景下具有文化意义,能激发人们学习生僻字的兴趣。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系统学习的必要,留给专业工作者更为合适。但对于汉字之美和文化的探索,这种关注是一种积极的启示。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