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于宋君的之是什么意思和用法
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如今所获得的信息越来越繁杂,碎片化程度越来越高,真假的辨别越来越困难。一个事实真相被第一人发现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很容易走样、误读,想要保持原样并不出错,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五个与信息传递有关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来自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始皇嬴政的辅政大臣吕不韦所编著。这本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了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学派的素材。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比如我们熟知的“刻舟求剑”。接下来,我将讲述五个与今题相关的小故事。
故事一:穿井得一人
这个故事被收录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宋国有一户人家,因为没有水井,需要派人去远处打水浇田。后来,他们家里终于打了口水井,于是对外宣称:“吾穿井得一人。”但传出去的话变成了:“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讹传讹的例子,因为一开始的误解或听错,错误的信息被当作事实真相传播出去。
故事二:颜回攫其甑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他们被困在一个地方,颜回讨到了一些米回来煮饭。但在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抓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也不去责问。到了吃饭的时候,孔子假装要祭拜祖先,颜回才解释是因为看到饭里有炭灰才抓出来吃掉。这是一个展示片面事实无法展现全部真相的故事。我们每天接收的大量信息里,有许多看似已经验证的“事实”,但它们真的就是真相吗?不一定。
故事三:引婴投江
有一个人拉着一个孩子想把他扔进江里,孩子因此大声哭泣。旁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人说:“此其父善游。”这个故事展示了信息误导中的一个惯用手法:贴上先天标签。有些人因为偏见而罔顾事实真相。前两个故事讲的是观察事实时的偏差或误解,而这个故事讲的是因为偏见导致的误导。最近有一个著名案例是有人爆料钟南山在探望新冠患者时不戴口罩的图片并有图有真相但后来被正义的网友找到图片其实是几年前的信息就是因为忽略了时间差而导致的信息误导的故事也有和我们的语文课本有关的例子例如某大学教授提议删除朱自清的《背影》理由之一是文章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但实际上这种忽略了历史背景和时间因素的观点是不合理的这种将时间因素和历史背景切割后所产生的信息并无太大实际意义也容易误导我们分辨事实和真相这就引出了下一个故事。有人经常搞不清哪些是相似之物哪一些是要害自己的鬼哪些是真正爱自己的至亲一时失智铸成终生大错。这就好比黎丘丈人的故事那些被冒牌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和黎丘老人一样差劲。到底是专家还是可得仔细辨认才行。转载请注明出处杜衡记学语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