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最后注入了哪个海
正如《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也侧面反映了长江在人心目中的雄伟形象,宛如历史上的英雄一般。长江,这一源自青藏高原各东峰的壮丽河流,穿越11个省市区,拥有超过6300公里的干流长度,最终在上海北部汇入广阔的太平洋(东海)。那么,长长度是否一直如此呢?它的入海口位置是否有所变迁?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揭开这些谜团。
对于中学地理学习者而言,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景观令人印象深刻。这一景观是由千百年来长江水的泥沙沉积所形成。令人惊讶的是,几万年前的长江竟然比现在要长600多公里,总长度达到了7000多公里,甚至超过了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尼罗河长约6800公里)。
要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回溯到大约7万到1万年前的“大理冰期”,也就是第四纪冰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当时,青藏高原以及海拔较高的山区覆盖了大量冰川。在全球范围来看,西伯利亚和北欧地区仍被冰雪覆盖。大量淡水资源存在陆地上的冰川中,此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50-200米。那时的近海架都露出地表,渤海、黄海以及东海的大部分都是陆地。日本本岛通过现在的对马海峡与欧亚紧密相连,这些土地上生活着丰富的动植物。
与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势较低、纬度适中,并未被冰川和冰雪覆盖,形成了一片广阔的水网湿地,一直延伸到东海边缘的“冲绳海槽”。也就是说,当时欧亚与“琉球群岛”之间仅由一条深邃的海槽相隔。现今的科学研究发现在冲绳海槽底部发现了与长江口相似的沉积物,并且在这些沉积物中找到了大量淡水生动物的化石,这也证实了数万年前确实有一条河流注入古老的太平洋。这条河流只能是“古长江”。
想象一下那条古老的长江从四川盆地奔流而出,穿越三峡区域,沿途收纳支流,浩浩荡荡地奔向位于上海东南部600多公里外的冲绳海槽。随着冰河期的结束和气候变暖,陆地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上升,长入海口也随之变迁到现在的位置。
未来的某一天,随着长江泥沙的造陆作用以及下一个冰河期的到来,长入海口或许又会回到冲绳海槽附近。关于长江长度的变化和入海口的变迁,大家是否了解了呢?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