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雅致的意思和造句
当我看到现今学生们享受着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时,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上学时的艰辛。看到现在学生面对着似乎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和做不完的,我反而更加怀念我们那时候的纯真与快乐。
我的启蒙教育是在生产队的小村学完成的。那是一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教育主要依赖地方力量来推动,创办学校相对简单。生产队只需要盖一间大约30平米的土木结构房子作为教室,再准备几套桌凳,然后推选出一名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员担任教师,学校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每个大队都有一所五二学制的小学和初中一贯制学校,而离大队稍远的生产队都会有一所小村学。
我上学的小村学有两间教室,一间大约30平米,另一间则稍小。我们都习惯称它们为大教室和小教室,还有一间是教师办公室。学生们通常在大教室上课,而小教室则大部分时间空闲,教师办公室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存放教师的办公用品和学生的作业本,因为教室的门从来不上锁。
我在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上学,那时候并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概念。孩子们在家玩到七八岁时就直接上一年级。学校不会收取学费,学生只需带一条笤帚作为三年的学费象征。而课本费和作业费每学期仅需五角钱。
小村学的教学设施非常简陋,学生的学习条件也很艰苦。我记得我刚上学时,学校只设了一至三年级,三十几个学生由一名教师负责教授。教室里的桌椅不够,四个一年级的学生只能共用一张桌子。窗户用纸糊上,阴天的时候,教室里光线特别暗。黑板是一块木板,涂上墨汁后挂在墙上。
冬天的时候,因为没有火炉,天气寒冷,老师会带领学生在教室中间堆一个土炉子。每个学生需要从家里带两块煤坯来点燃。每天早上,老师会早早来到学校,在学生到来之前点燃炉火。虽然炉火微弱,但它能驱散教室里的寒气。尽管如此,学生的脚依然会感到冷。老师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学生站起来跺跺脚,以防他们的脚被冻坏。
那时候的小村学只教授两门课:语文和算术。一二年级的作业主要是写字和算术,到了三年级则增加大小楷和作文。
我的汉字和笔算题都是在土院子里学会的。那时候大家都非常贫困,物资匮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练习本,即使偶尔买一个也舍不得用。我们会把作业本的背面当作练习本继续使用。除了上缴的作业有本子外,我们只能在土院以地为纸,以石头为笔进行练习。
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当老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则会在院子里面写字。遇到下雨天,他们会在小教室的地面上写字。
老师会给每个学生指定一小块地方,学生先刨去地上的浮土,然后画一个方框,在方框里整齐地写老师布置的内容。大家都写得非常认真,因为下课后老师会来检查评价。
在地上写字时用的工具也很简单粗糙。一般用小棒或石头提前找好即可在地写可以用电池里面的碳棒铅笔是个很好的工具但它并不容易得到只有等到家里的手电筒电池用坏了家长才会给孩子取碳棒因此有一个碳棒是很荣耀的会得到没有的同学的羡慕我记得有一个同学亲戚在公社工作给了他一个公社接专用电话用坏的大电池这种电池的碳棒很长很粗拿到学校后大家都像看到了稀世珍宝一样抢着看他平时都用线绳拴住吊在脖子上让我们羡慕了好长时间那个年代的学生学习都很用功一学期结束都能把语文课本从头到尾背下去默下去虽然没有现在学生学的知识复杂但我们的童年却充满了纯真与快乐。",我们的学习方式很直观且纯粹,一年级并不需要学习拼音,所有的字都是老师一遍又一遍地亲自教导我们学会的。数学主要学习的是笔算和珠算(使用算盘进行计算)。考试也很简单,没有印好的试卷,也不需要统一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时老师会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用一张作业本纸答题内容也比较单一语文通常包括听写组词造句三年级以上再加个解释词语数学则是口算笔算文字题加珠算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压力不大四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小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仍然历历在目内心情绪复杂不知是欣慰还是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