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谁说的


编者按:诗、乐、舞、画在艺术的起源上,具有天然的联系。从希腊神话中的缪斯女神到的诗乐传统,都紧密地连接了诗歌、音乐和舞蹈。随着绘画的发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感知,推动了诗画艺术的高度融合。古典艺术形成了以诗歌为核心的综系,其中包括了关于音乐、舞蹈和绘画的丰富表现。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三篇论文的主题:诗与舞、诗与乐、诗(词)与画的关系。(刘怀荣)

作者:解婷婷,青岛大学文学院讲师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琴瑟常被赋予夫妻关系的象征意义。尽管这种关联在后世逐渐成为定式,但在战国以前,这种联系尚未明确形成。

我们要澄清的是,“琴瑟友之”并不能直接理解为男女关系的“琴瑟和鸣”。琴瑟在《诗经》中并不等同于琴瑟的和谐共鸣。《诗经》中琴瑟并现的诗篇,大部分是在表现“和乐”的场合,如《关雎》、《鹿鸣》等。在这些场合,琴瑟是演奏的一种方式,与其他乐器一同构成乐队。“和乐”中的琴瑟并提,除了说明它们在演奏方式上的分类,没有更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点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证实。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意思是以琴瑟比喻室家的和睦,这里的“室家”指的是全家大小,而非仅仅指夫妻。在《诗经》中,琴瑟可以普遍比喻事物的和谐,而不仅仅是夫妻关系。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与礼制中的琴瑟与大夫士的关系有关。在先秦礼制中,大夫士是与琴瑟关联最密切的阶层。只有在疾病时,才会撤去琴瑟,不奏乐。这一点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印证。“琴瑟在御”可能指向大夫士在闲暇时遵守礼制的生活场景。

以琴瑟喻夫妻关系在后世渐成定式,可能与先秦夫妻生活有关。《女曰鸡鸣》所表现夫妻间的和睦相处,其生活场景是在内室展开的,与夫妻生活密切相关。郑玄等学者认为,夫妻生活是风化所及,一般用弦乐来伴奏演唱,最初是宫廷中后妃、夫人于内室讽诵给天子听的。这种弦歌的生活场景在贵族之家普遍存在。

《诗经》中的某些描写琴瑟的诗句,可能是后世对“琴瑟——夫妻”寓意的重要文本解释。当时的创作者可能并未有此寓意,这一美好寓意的诞生是后世对《诗经》文本再阐释的结果。